当前位置: 首页
> 监测教研科研 > 监测教研科研

体现新时代要求的课程教学新体系,新在哪里?

信息来源: 台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发布时间: 2024-10-12 09:46 浏览次数:

余文森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2023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文件要求,从2023年开始,有组织地持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深化改革。自2001年第八次课程改革启动起,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就一直在持续进行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传统样态。在此期间,基础教育领域在学习方式和育人模式变革上出现了不少典型,但整体而言,改革还处在“初级阶段”和“浅水区”,尚未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为此,当下的改革就需要聚焦在“深化”上。所谓深化,一方面是在原有改革的基础上向深度持续推进,另一方面是要在新课标的新起点上,重新确立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方向、新主题,尤其是要在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上实现突破和创新,从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形成新气象,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体现新时代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新体系。那么,这种新体系究竟要新在哪里?

第一,要新在教学目标上,教学目标要从知识本位走向核心素养本位,确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新型教学目标。“学校里的学习活动是典型的目标导向行为”,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目的、纲领和统帅,新旧教学的根本分水岭就在目标上。知识型的教学以知识为目标,素养型的教学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明确学科(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并以此确定教学目标,是新课标新教学的首要任务。不少一线教师问我,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标?我的回答是:从确立和编写基于核心素养的新目标开始。教学目标不新,其他教学要素要求的新就失去了方向和依据;不能确立和编写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并据此开展教学,那么深化改革也就无从谈起,甚至还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第二,要新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教学关系要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建立学习中心的新型课堂。核心素养引领整个教育的中心转向人,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必然也要强调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教学关系的重建是核心素养导向的新型教学的应有之义。正如田慧生先生所指出的:“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十多年来新课改一直强调的,但现在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以后,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在哪里?答案是教与学关系的根本性调整。从总体上来说,目前课堂教学还没有普遍地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我们所期待的那种新型的课堂还没有普遍地建立起来,根本问题就在于——还没有有效地调整好教与学的关系,课堂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只有实现教学关系的转变,真正建立起学习中心的新型课堂,核心素养才会在课堂落地。

第三,要新在学习方式和路径上,教学方式要从“坐而论道”走向学科实践,构建实践型的育人方式。学科实践是撬动育人方式变革的支点,是激活知识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路径。以往的育人方式一直停留于知识的“授受”层面,很容易把学生的学习局限于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上。学科实践把育人方式的探索定位在实践的层面,通过“做”倒逼学生发现、使用和创新知识,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充满活力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学习过程。

第四,要新在知识内容的组织上,教学内容组织要从知识点教学走向大概念教学,立足知识统整,推进大单元、大主题教学。学科知识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呈现也是决定知识能否转化为素养的关键问题之一。强调知识的结构化、整合化,防止知识的孤立化、片面化,是知识转化为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以大概念为支点统整课程知识是本次新课标修订的亮点所在。准确地提炼大概念,设计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方案,在结构中、在联系中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是当前深化教学改革的突出体现。就一门学科而言,我们倡导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就学科的关系而言,我们倡导跨学科主题学习。如何克服学科壁垒、打通学科的界限,培育学生跨越固有学科藩篱的整体视野和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问题。核心素养本质上是跨学科的,其突出表现就是应对现实复杂的真实情境和问题的能力和品质。这种能力和品质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可以单独培养出来的,而是在多学科的贯通和协作之中才能滋养出来的。为此,必须把跨界的理念引入学科,解放学科,重建学科间的关系,让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激发学生的灵魂火花和奇妙创意,培养学生的跨界思维意识和整体思维能力。

上述四个方面是当前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是撬动育人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核心支点,是构建新时代课程教学新体系的基本抓手。这四个方面实际上也就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所提出的深化教学改革的四点要求,即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