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监测教研科研 > 监测教研科研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以一带三”

信息来源: 台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发布时间: 2024-10-12 09:36 浏览次数:

温儒敏

在用好统编语文教科书,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逐渐涌现了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大家可以借鉴;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我们正视和解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许多新概念,也需要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这里针对一些新出现的问题,笔者想谈一下语文核心素养的“以一带三”。

“语文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四个方面,怎样才能转变为一线教学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对此,笔者认为可以用“以一带三”这四个字来概括。“一”是“语言运用”,“三”是“思维”“审美”和“文化自信”。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运用”为本,通过“语言运用”的教学,把其他方面“带”进来,彼此融为一体,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得到综合提升。

对当下一线语文教学来讲,提出“以一带三”,有现实针对性。其一,避免过于重视情境和活动而忽视经典阅读的问题。现在教师往往比较关注如何组织活动,如何设计营造学习情境,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讨论解决问题,阅读量比以前大,师生比以前活跃,但课文反而沦为讨论问题的“支架”或材料。

这样可能吃不透课文,在“语言运用”方面下功夫不够。学生需要先在教师指导下细读课文,大致读懂,然后才谈得上理解内容和艺术特色等,也才具备进一步开展问题探究的条件。其二,避免过于重视“群文教学”而忽视基本功培养问题。有些教师设计的“群文教学”,还没有让学生读懂,也没有精细讲解,就先“任务驱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找材料,完成某个项目。这样就远离了“语言运用”这个“本”,虽然很热闹,但可能留不下什么“干货”。“语言运用”包含的教学内容很多、很广,诸如识字、写字、读等方面,可分可合。这些在新课程标准的各个学段目标中也有相应的要求,要留心去落实。

“以一带三”怎么去“带”?其一,要让学生先“正读”精读后再去延伸。让学生先“正读”课文,以精读为主,先读懂、读通,获取初步的阅读感受。这种对于作品语言的原初阅读感受,是整个阅读的基础,也是“语言文字”学习的前提,要充分尊重。教师有必要点拨学生在阅读中涉及的语言运用难点、重点,先帮助他们疏通理解,再延伸项目学习或者问题讨论等,让学生在更加自主且开阔的个体语言实践中去学习体会和借鉴,培养他们的思维、审美能力与文化自信。其二,要用好统编语文教科书。如今实施大单元教学,导致有些必要的单篇课文教学被淹没在任务驱动的讨论中,“语言运用”这个本位被挪移、忽略或者轻视了。语文课内的教学要延伸到课外,但和课外阅读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课外阅读可以有更多自主选择,阅读范围更广,甚至允许“连滚带爬”地读,以增加阅读兴趣。这和课内要求的“正读”不矛盾,是相辅相成的。其三,各学段各年级的教学要求、标准和梯度要尽量清晰。现在小学阶段还是比较重视“语言运用”教学的,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三个学段识字写字和阅读等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教学的梯度清晰,必须在每个单元的每一课都有能让学生把握的“干货”。其四,不能因警惕“知识性灌输”而弱化“语言运用”的本位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求“随文学习”语法修辞等知识,结果造成“语言运用”知识的教学被弱化。如何在重视“语言运用”教学的同时,权力图落实其他素养要求,让学生学完每一课后都有可以把握的“干货”,正是我们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核心素养”以及“大单元教学”“学习任务群”等理论和概念,意在推进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改革并非颠覆式“革命”,教育有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我们应当继承和吸收以往好的教学经验,按照新课程标准和统编语文教科书的要求与建议稳步推进改革,努力平衡好素质教学与应试的关系。

本文节选自《中国基础教育》2022 年第 4 期《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以一带三”》。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