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信息 > 动态信息

台州新增1所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

信息来源: 市教育局 发布时间: 2023-08-15 08:47 浏览次数:

日前,教育部公布第五批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名单,确定第五批共102所乡村温馨校园典型案例学校。我市天台县石梁学校上榜,是浙江省上榜的4所学校之一。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天台县石梁学校基于山区教育实际,2019年全面启动打造“乡村名校”,立足乡村、扎根乡村、助力乡村,通过改造校园环境,改革乡村课程,改变师生面貌,让“山里娃”与“城里娃”共享有质量的优质资源,让教育点亮“山里娃”的梦想。有关做法先后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教育报等权威媒体专题报道,入选浙江省共同富裕最佳实践案例、浙江省“双减”年度十佳案例等。

建设入校如家的山村学校

以家的标准重塑环境。对教室、寝室、卫生间、浴室等场所进行改造提升,把校园打造成中式庭院式风格的温馨家园,并配有空调等基础硬件。同时,建好校园文化,倡导“课内是老师,课外是父母”,营造浓厚的家氛围。

以家的要求提质管理。针对约90%的学生为住宿生的特点,推进晚间特色托管,让学生安心学校、快乐学习。同时,开设了乐器、合唱、影视、小导游、书法、美术、阅读、机器人8门晚间拓展性课程,为同学们搭建了个性化发展的舞台,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以家的温度真情陪伴。建立“爱心妈妈”关爱机制,由学校的女教师担任学校住宿学生的代理家长,辅导学生学习,帮助孩子提高自理能力,学会洗衣、叠被等生活技能,教授青春期知识,使孩子们顺利适应青春期身体和心理的变化。同时,还通过实施亲子游、“青春期悄悄话”、亲情家书传真情等主题活动,让留守学生在学校也感受到家的温度。

建设融入自然的山村学校

构建“4+X”的“乡村创造营”主题框架,学校充分挖掘山区资源,以项目化学习为抓手,建设了4大主题营地,并根据营地建设目标,延伸出了特色化的项目和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山区儿童的综合素养。

建立健全“1+Y”多方协作、弹性运作、一生一案靶向指导的“乡村创造营”运行机制。以学校为主体建设和管理,调动多方资源给予支持的多方协作机制;弹性运作指“创造营”的时间安排、课程安排实行弹性机制;一生一案靶向指导指“创造营”建立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家校联系“导师制”,实施“一生一案”,赋能学生全面发展。

搭建立体全面的“乡村创造营”评价机制。形成质性和量性相结合的指导教师评价、表现性和过程性相结合的学生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完善“双减”背景下山区学校课后服务评价模式。

建设通向山外的山村学校

学校与城区实验小学、赤城中学组成深度融合的教共体。在教共体框架下,城乡师生混合编班,夏季上山区、冬季进城区,学生“背包入学”、教师“拎包入住”。同时强化教共体城区、乡村“双导师”制管理,坚持目标精准、内容精准、措施精准、责任精准,深入推进项目化教学改革,建立健全学生学习、生活、家校联系“双导师”制,让每一个孩子在城区、山区教师的“双导师”的共同引领下,拓宽学习视野,与大山外的孩子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石梁学校与城区龙头学校联建“教育飞地”教共体的做法,被教育部专家誉为“全国首创的天台模式”。

建设胸怀天下的山村学校

学校秉承“大爱大家 卓越成长”的办学理念,在落实好国家课程的同时,根据教师、学生、地域实际,充分依托省技术中心空间提升项目等资源优势,开设以“家文化”为建设主线的校本课程,分“家庭家园”“家国天下”“成才成家”三个层次建设高品质的“家”课程,形成“小玩家”“小当家”“小行家”等系列校本课程群,实施“劳动实践、研学实践、科技实践”三大特色校本实践活动,使学生既享受到家庭家园的温暖,又有家乡家国的情怀,更有成才成家的梦想。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