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环:树导向、列清单、强保障,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课后服务新格局 |
||||
|
||||
为更好满足学生课后服务需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玉环市始终坚持“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围绕“三大导向”“三张清单”“三项机制”,从载体丰富、项目设置、师资配套、制度保障、管理优化等方面提升课后延时服务整体水平,为城乡课后服务实现优质均衡发展一体化探寻新路径。截至目前,该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学生参与率由2019年的28.47%提升至88.57%,教师参与率达95.61%。 一、聚焦“三大导向”,提升课后服务“满意度” 01以灵活为导向,因“时”制宜 通过开放准入标准,实施“自主体验+自主接受”双自主模式,按照学生、家长双自愿原则,为有需求的学生和家长提供服务。在课后服务时长设置上实行“固定+灵活”管理模式,针对不同单位家长、不同性质家庭、不同地域群体,调整服务时长,在不早于机关事业单位下班前提下,形成师生弹性放学机制。 02以精准为导向,因“才”施策 学校对参加放学后托管的学生进行全面排摸,针对“学有困、接有困、家有困”的“三困”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后管理服务。如针对学困生进行结对式个别辅导,对“接有困”学生实施安心候接服务,“家有困”学生全面减免课后服务相关收费等。2021年秋季学期,玉环市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课后服务减免金额超150万元。 楚门文兴小学:服务管理精细化让家长们好安心! 下午5:10分开始,楚门文兴小学的校门口开始变得熙攘起来。3到6年级孩子们的“弹性放学时间”让接孩子的家长们脚步不再匆忙而焦急。 下午6点,在楚门文兴小学的爱心侯接室里,我们看到仍有几名学生在值周老师安排下,或安静地写着剩余的作业,或进行着课外阅读。学校面向有延后托管需求的学生特开设爱心侯接室,由值周领导和安保人员进行共同看管,满足家长的延后托管需求。 03以减负为导向,因“势”利导 学校通过线上问卷、座谈会等形式,开展面向家长、学生、教师三个层面的调研,充分了解不同对象对课后服务的理想需求。针对调研中家长和学生最为关注的作业问题,要求学校通过作业公开、作业评价、作业全周期管理等方式,严格统筹“量”与“质”,为学生解放时间,调动其参加课后服务的积极性。 城关一中:“作业新模式”让学生们参加课后服务好用心! 这个学期,城关一中的孩子们多了一项特别的作业,这份作业反倒没让孩子们“叫苦连天”,进而收获了家长们、孩子们的一致点赞。据了解,学校围绕“体育嘉年华”“文化节”“读书节”等校园活动,给每个孩子布置了一项“长作业式”实践任务,引导孩子们积极参加学校课后服务“选课走班”,形成了以作业为导向,以实践为任务的成长型课后服务框架。 二、依托“三张清单”,提升课后服务“均衡度” 01建立“阵地清单”,突出服务载体“多元化” 以“校中书院”为依托,联动红色教育基地、校外研学实践基地等载体,定期定向开展课后研学活动。强化阵地育人作用,结合党史学习和思政教育,开展经典文化、红色文化、道德行为等相关实践,不断增加学习体验感。目前共建成投用“校中书院”10所,各类校外基地13个,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活动260余场次。 坎门中心小学:活用阵地资源,课后服务可以有巧心! 下午4:30,走进玉环市坎门中心小学校内的环海书院,盈耳的是朗朗书声、袅袅琴音,原来在每天下午的课后服务时间里,书院课程成了孩子们最上心也最盼望的一节课。同时,坎门中心小学的林森火纪念馆里也是人头攒动,原来,今天坎门西台小学将课后服务搬到了这所学校的红色教育基地。 坎门中心小学校长章文剑介绍:双减政策以来,学校探索把书院课程融入学校“1+1”课后服务体系,在高效高质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作业的基础上,设置“书院生活一小时”活动,将课后服务同学生个性化成长结合起来。同时学校的阵地资源也通过承接各类学校的研学活动,发挥着辐射带动作用。 02建立“项目清单”,服务课程“个性化” 围绕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竞劳“五育”要求,构建以自修自习作业辅导为基础、校内拓展性课程为主、特色课程为辅的“1+1+X”课程体系,全面巩固素质教育成果。目前,该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课程清单包含300余个小项,形成了传统文化、地方文化、非遗文化等3大类特色课程清单,有效满足学生多样化、多层次的学习需求。 03建立“师资清单”,服务配套“均等化” 依托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建立课后服务师资跨校流动机制,提高乡村薄弱学校课后服务水平。统筹非遗大师、公益人士、能工巧匠、校外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教师等社会师资,组建课后服务校外师资智库,缓解学校教师课后服务负担。目前,入选该市跨校流动参与薄弱学校课后服务清单教师50余人,惠及学生2000余人,拥有校外师资智库团队成员165人,本学期截至当前服务超1000课时。 楚门中心小学牵手楚门筠岗小学:“送”来的课后服务好暖心! 楚门筠岗小学这个学期迎来了4位跨校“兴趣老师”,他们是来自楚门中心小学的课后服务帮扶教师。据了解,两校作为城乡教育共同体,在双方协商基础上,针对楚门筠岗小学的师资薄弱拓展性课程,楚门中心小学选派了4名教师参与课后送教行动,涉及4类拓展性项目,分别为乒乓球、书法、合唱和楚门中心小学的特色课程口琴。每周三的下午4点钟,叶池婷老师的口琴课总与孩子们如约相见。 楚门筠岗小学的孩子告诉我们,“现在我们最期待的就是每周三下午的口琴课,放学在校不只是枯燥地写作业了,很开心!” 陈屿中心小学、环山小学、坎门海都小学:我们的课后服务老师很热心! 近日,陈屿中心小学、环山小学玉澜河校区、坎门海都小学等学校的4点钟课堂多了一些新面孔,与孩子们相比,他们的白发在校园里尤为亮眼。前不久,玉环市老年人协会的“老少共建”项目,如桥牌、哒哒球、围棋等成功引入到了孩子们的课堂。作为桥牌项目负责人的范公浩,同时也是玉环课后服务校外师资智库的一员,他为自己的新身份感到责任重大又充满期待。 三、强化“三项机制”,提升课后服务“保障度” 01强化统筹推进 确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多部门联合保障机制,成立以教育为牵头,编办、发改、财政等多部配合的课后服务工作专班,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对课后服务的定位、原则、基本要求、服务渠道、服务保障和服务管理等作出明确规定。 02强化督导问责 成立课后服务工作指导小组和督导小组,建立课后服务督导责任制,在责任督学全面督导巡视基础上,安排局领导班子+局机关干部“1+N”联检联查。同时,将学校课后服务开展情况全面纳入学校“拉标杆、树品牌、争一流”年度考核,实施课后服务投诉亮灯行动,对有家长投诉、民调满意率低的学校进行红灯警示,为学校做优课后服务加强约束。截至目前,玉环市实现课后服务指导54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覆盖,开展实地督导考核中心校全覆盖,亮灯学校2家。 03强化激励导向 创新激励制度,将课后服务参与情况、完成情况、贡献情况纳入学校对教师的综合考评体系中,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对于参与意愿强、表现突出的教师,在评优评先、年终考核中予以优先考虑,提升了教师参与并做好课后服务的积极性。同时,开展针对玉环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课后服务十佳学校、十佳品牌项目等评比,增强引导,鞭策后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