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小雄初级中学、实验小学等4所学校“双减”落地立足校情、举措有力|“双减”学校在行动⑨ |
|||||
|
|||||
本期展示三门4所学校的经验做法。小雄初级中学多渠道提升教师素质,实验小学聚焦作业优化,心湖小学探索特色课后服务模式,亭旁镇中心小学突出劳动实践教育的做法,是三门学校扎实落实“双减”政策的一个缩影。这4所学校立足校情,围绕教师素养提升、课后服务提质、作业管理优化、劳动实践教育创新抓“双减”落地,举措有力,为他们点赞! 三门县浦坝港镇小雄初级中学 且思且行,步履不停 ——提升教师素质 助推“双减”落地 “双减”给学生做“减法”,教师就需要做“加法”。三门县浦坝港镇小雄初级中学坚持“每个人都很重要”的办学理念,以“青蓝工程”、“书香雄中 悦读越美”、“雄韵”等系列活动为依托,开展系统化的教师培训,旨在给教师加教学智慧、加人文素养、加实践能力,培养一支业务精湛、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 一、坚持开展育青工程 倾力帮扶青年教师 为充分发挥优秀教师“传、帮、带”作用,学校坚持开展“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签写聘书,发放结对记录本,要求结对教师一日一研、一周一听、一月一晒,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把好教育常规关、课堂教学关、教学能力关。 二、全力推进经典阅读 提升教师人文素养 教师是落实“双减”的主力军,为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学校分层定期开展“书香雄中 悦读越美”活动。 (一)相约朴树:共读共生长 教学楼前的朴树,在乱石堆中不放弃、不屈服,绝境而生、蓬勃而长,是全校师生的精神图腾。学校由此开展“朴树下读书会”活动:中层管理人员每周一傍晚相聚朴树下,共读管理类书籍,交流管理经验;青年教师每周三傍晚相聚朴树下,共读共享,把阅读融入生活和工作。 (二)走进经典:书香润心灵 学校定期开展“走进经典 书香润心灵”读书分享活动,邀请教师分享读书体会,展示读书成果,并制作雄中阅读会刊,留下阅读的丰硕成果。 三、着力打造“雄韵”品牌 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雄”,即向上的姿态,雄势而起,勇闯雄关;“韵”即教育的艺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校不断增强校本教研实效,积极开展以“雄韵”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一)智慧共享,助力成长:“雄韵”微论坛 举办“雄韵”班主任论坛,注重班主任的选拔和培养:定期开展班主任交流论坛会;定期考核班主任工作;特邀专家开展班主任相关讲座。举办“雄韵”作业设计论坛,旨在提升学校教师的作业管理实践能力:定期开展各学科论坛,结合学科特点研究如何更好地实践“五字诀”作业管理模式;特邀专家进行作业设计相关讲座。 (二)海纳百川,兼容并蓄:“雄韵”大讲堂 “雄韵”大讲堂,是平台,更是桥梁。学校多途径盛邀教育界能人大咖及社会贤达登堂宣讲,宣讲内容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党史宣讲、专业素养提升等,给学校教师带来思维的火花和观点的碰撞。 (三)比武工程,芳华尽绽:“雄韵”赛课节 举办“雄韵”赛课节活动,促进教师业务水平与教学能力的提高。活动分为组内初评和校级评比,均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现场赛课,并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 学校深入挖掘“雄”文化,全方位提升教师素质,助推“双减”落地。“青蓝工程”、“书香雄中 悦读越美”、“雄韵”等系列活动,是对话,是唤醒,更是成长。向美而行的路上,雄中的老师们始终潜心成长,一路前行,步履不停! 三门县实验小学 聚焦作业回归本质 优化设计落实“双减” ——三门县实验小学作业管理在行动 “双减”政策落地,对学校作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三门县实验小学积极面对新挑战,统筹安排,多项举措持续推进,旨在实现学生作业的发展性功能,培养心智自由的学习者。 一、优化设计 作业“分层而创意” (一)常规作业层次与梯度 关注不同类型、不同学习程度、不同课堂学习表现的学生,作业布置实现选择性、适宜性与差异性。学校教师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组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中,把作业分为三个层次: A组,基本题,重在双基练习; B组,综合题,重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C组,创新题,重在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特色作业多样与趣味 学校注重知识的拓展、迁移和运用,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努力开发实践性作业。教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布置了相应的特色作业。特色作业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充分展示了老师“轻负担、高质量”的智慧引领和特色呈现,展示了学生鲜明的个性、快乐的学习和全面的发展。 例如,国庆长假作业——在“双减”的背景下,三门县实验小学的学子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祖国庆生,用别样的作业倾吐心声。 二、积极反馈 评价“有效而个性” 学校作业管理做到“有练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改、有改必阅、有错必纠”。作业布置后教师必须要做相应的检查和反馈,并且必须有相关的指导和激励。 (一)温情鼓励 减少冰冷的“√”、“×”符号式评价,给予鼓励式评价语言,正向引导,表情式评价图案,让作业反馈增加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 (二)个性讲评 采用面对面的个别援助。不少老师设计的盖图章、画“星标”等方式对学生的激励效果明显。 (三)反馈展览 学校定期开展学生优秀作业展活动,班主任协同各科任老师和班委对学生作业完成与书写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在开展班级作业展示活动的基础上,推选出五份优秀作业到学校参展。“优秀作业展”为教师、学生、家长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提高了教师批改作业的规范化、科学化、个性化。 三、加强沟通 布置“统筹而合理” 学校对于作业时间的控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 60 分钟。为此,学校设立了以下制度: (一)作业统筹制度 每班各科教师建立作业联席机制,每天由班主任老师统筹本班的作业总量,发现超量,立即联系部分科任老师进行减量处理。 (二)作业公示制度 各班级设立班级作业公示栏,每天作业统一公示,以便于不同学科老师了解作业情况,从而更好地提质减量。 作业提质减负,研究永无止境。“双减”政策下,站在人的健康成长的角度,提升教学质量,加强作业管理,优化作业设计,是为了让学习阵地更好地回归学校,让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向未来。 三门县心湖小学 “丰”课后服务,“提”核心素养 ——“双减”之下三门县心湖小学课后服务之实践 为确保“双减”政策的高效落地,三门县心湖小学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积极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课后服务模式,以丰富的课后服务活动奏响心小的“双减”欢乐曲,提升心湖学子的核心素养,助力学生健康而多元的成长! 一、丰富课程,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以“五育并举、丰富多彩”为原则,以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进步为目的,三门县心湖小学实施“t+1+X”课后服务,让多元化的课程陪伴孩子立体化成长。 (一)“t”课程,我们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每天放学铃声一响,学生走向操场,开始30分钟体育锻炼,让每个学生“动”起来,放松身心、缓解疲劳、提升体质、健康成长。 (二)“1”课程,我们是学习的小主人 力求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需求,在规划学习任务、独立完成书面作业中“自主成长”。任课老师们对学习有困难的开展爱心辅导和答疑。 (三)“X”课程,我们是快乐的心小少年 围绕“运动与健康、艺术与人文、思维与创新”三大模块,开展“X”课程体系的兴趣活动服务,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赋能。 “X”课程体系分两级三类课程。“两级”指校级社团和年级社团,校级社团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团员由老师和学生双向选择,其余学生根据兴趣参加年级社团。“三类课程”指:运动健康类课程,如:花样跳绳、拉丁操、足球课程;艺术人文类课程,如:口风琴、合唱、书法、经典阅读、电影欣赏课程;思维创新类课程,如:3D打印、少儿编程、拼豆豆课程。丰富多彩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使他们乐有所学,学有所成,从而培养出“有道德、强体魄、懂审美、高智能”的“心小少年”。 二、突出亮点,打造立体多维阅读课程 “心湖悦读”是心湖小学的亮点,学校把原有的“心湖悦读”融入到课后服务中,并进行了新的尝试。 (一)开放学校图书馆,开设阅读课程,单周为阅读指导课,以统编教材推荐书目为主,进行阅读策略指导。双周为自由阅读课,由学生自由选择书目,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 (二)开放学校书吧,开设“心小讲坛”,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有阅读分享会、好书推荐会、才艺大比拼…… (三)开放学校多功能厅,开设电影课程,浸润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文化气质,完善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四)开启智慧阅读平台,组织学生进行数字化阅读,开展线上阅读检测。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学习资料,同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由教师精选线上阅读题库,每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闯关式阅读检测,检视学生的阅读成果,让学生体验到阅读带来的成就感。 三门县亭旁镇中心小学 劳动教育新路径 “双减”育人新模式 ——亭旁镇中心小学课后服务劳动实践教育活动 为了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推进五项管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三门县亭旁镇中心小学结合“亭山种植园”劳动实践教育特色,在课后托管时段中,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立足实践,助推课后服务丰富多彩,助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一、开设劳动课程,学习农耕知识 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亭山农业种植园为实践平台,编制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童园》,开展特色教育,助推课后服务丰富多彩。《童园》课程立足实践,以“拓展课程+主题实践”为主要内容,打造234课程体系。“2”是指每班每周开展两次劳动实践活动。“3”是指 “认知、体验、探究”三个课程维度;“4”是指“知农、爱农、学农、乐农”四个课程目标;《童园》课程重实践、多活动、亲体验,落实对农耕知识的综合实践运用,通过让孩子走出教室,零距离接触大自然,在实践劳动中学习知识,锻炼体魄,感知劳动的美,厚植知农爱农、爱国爱家的情怀。 二、依托实践基地,探索育人模式 学校亭山农业种植园占地20亩,园区三面铁网围栏,正对校园一侧建有三十余米长的砖混墙面,用于布置农耕文化。园外一面宣传展示劳动实践基地活动开展情况,园内一面用于“农耕故事、农耕古诗、农耕谚语、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等农事知识上墙。园区中心地块打造“1+6”模式,“1” 是指一个中心,即以绿植种出中国版图图案,意蕴“祖国在我心中”。“6”是指六个区块,即绿茶种植区、席草种植区、粮食作物区、蔬菜种植区、亲子种植区、花卉观赏区。结合“一中心六区块”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教育,开创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创新”为理念的特色劳动育人模式。 三、农活实践体验,以劳提升技能 学校以种植园为依托,开展各类特色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到劳动实践中,开始认识农具,学会辨识农作物种类,学会使用农具,学会播种、除草、施肥等。了解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和生长过程,感受种花、种菜的乐趣。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劳动实践区域,学生自主参与,自主管理,从开地、播种到管护、采收,让学生提升劳动技能。增强劳动意识,感受劳动之美。 时下,红薯和甘蔗成熟了,我们的种植园里,上演了一幕幕学生忙于采摘的美好画面。在课后托管期间,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扑进红薯地,钻进甘蔗林,认真仔细地观察探究,他们和老师一起摸索挖红薯方法、割甘蔗的技巧,一边欢喜地采摘着果实,一边细致地观察着地里的各类植物。大家互相分工合作,分拢运送,丰收的喜悦尽显脸上,欢快的声音传遍校园。劳动,让课后服务更加美好;劳动,让课后服务更加多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