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信息 > 县市信息

温岭方城小学、百丈小学等4校“减负”举措有力出实效|双减学校在行动⑤

信息来源: 市教育局 发布时间: 2021-11-01 21:12 浏览次数:

本期展示温岭4所学校的经验做法。方城小学“三优一导”、百丈小学“三方协同”、太平小学“灵动作业体系”、城南镇中心小学“多元举措”是温岭学校扎实落实“双减”政策的一个缩影,值得全市学校学习借鉴。这4所学校共同特点:聚焦课堂、课程,重视作业管理、劳动实践,为他们点赞!

三优一导,重塑学生学习生活

温岭市方城小学

方城小学认真理解“双减”政策精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学力方城,为你一生”的办学追求,持续不断地推进各项工作,重塑学生“双减”背景下的学习生活。

优化常规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学校从常规管理出发,完善配套体系,提升教育教学服务水平。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从“教之以方,育之以诚”的教风出发,制定《方城小学教学“六认真”实施细则》,细化备课、上课、改作、辅导、检测、研训六项管理措施,可操作性强且实效高。

二是持续推进不松懈。学校通过推门听课、日常巡课、学生作业负担调研、检查反馈等多项措施,时刻紧绷常规管理这根弦,确保每一项工作质量不滑坡。

优化课堂教学,变革学教方式

扎根课堂主阵地,延续“学力方城”品牌效应,采用“任务驱动、策略学导”的方式,深入推进学教方式的变革,确保学生校内学好。

一是变讲解为交流,让课堂活起来。学生从聆听讲解到上台展示,从自信表达到激烈交流,亲历学习全过程,享受学习新乐趣。

二是变教材为学材,让学教鲜起来。结合学生特点及兴趣爱好,对学习内容进行改造加工、活化重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是变教学为研究,让老师动起来。名师工作室、学科研训中心、师徒结对等活动,让老师们浸润在学力课堂的研究中,研出好课、育出良才。

优化课后服务,满足多样需求

学校力求“五个保证”,实现课后服务提质扩面,为民办实事、为民办好事。

一是时间保证,在“5+2”的基础上,采用“固定托管+二次托管+延时托管”模式,满足不同家长需求,确保当天服务结束时间与家长下班时间相衔接;二是人员保证,除确有特殊原因的老师外,全校所有老师均参与服务;三是流程保证,制定了《晚托驻班岗教师工作职责及流程》和《晚托管理岗教师工作职责及流程》,确保所有工作有序进行;四是效果保证,安排学校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晚托巡视,确保服务质量;五是内容保证,安排体育锻炼、自主作业、拓展阅读、行走课程四项内容,确保学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除此之外,学校还整理原有的学习资源,建立了方城小学课后服务平台,内容包含语言文学课、名著通识课、艺术通识课、社会科学课和自然科学课。

倡导劳动实践,丰润校外生活

学校构建新劳动教育体系,丰润学生校外生活,让曾经被挤占的周末“闲暇时光”有正确的打开方式。

家园实践劳动,以“我爱我家,家务劳动我能行”为行动目标,将体艺练习、家务劳动、祖辈团聚、亲子运动等活动融入家庭亲情,让周末的课外生活充满浓浓的爱。

田园体验劳动,以“我爱自然,农耕农事我能行”为行动目标,约上三五好友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室外、田野里找秋天,感受田园气息,享受农耕童趣,体验劳动喜悦。

职园启蒙劳动,以“我爱社会,岗位实践我能行”为行动目标,在实际工作岗位或模拟情境中获得职业体验,培养学生社会担当,发现个人专长,形成人生志向,进行职业规划。

智慧创造劳动,以“我爱科学,最强大脑我能行”为行动目标,将劳动教育和学科学习、传统文化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增长才干、增添智慧。

学校还制定了简洁明了的评价标准,把劳动评价纳入学生素质评价内容。学校希望,通过劳动实践帮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丰富精神世界,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智慧。

“双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好事,就更需要我们把事做好,就更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各界共同携手护航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

三方协同,孕育谦谦君子

温岭市百丈小学

百丈小学以“君子学校 志趣文化”为办学特色,积极学习“双减”政策,加强校本课程、教学改革、托管服务三方协同,践行劳动修身、落实减负提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行端品正的 “谦谦”小君子。

开发“三同”课程,践行劳动修身

学校根据学生多元化成长需求,以劳动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开发劳动“三同”课程,以达到树德、增智、健体、育美的育人目标。

(一)课程内容梯度构建:一本一主题

一二年级“万物同存”主题包含草木自然、人畜一家、爱我山河、自然能源四个课程板块,三四年级“药食同源”主题包含识草辨药、择草为食、种药为乐、药食一家四个课程板块,五六年级“知行同修”主题包含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四个课程板块。

(二)课程目标维度清晰:一段一目标

低段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缤纷多彩,了解万物都有其特点。中段重在带领学生走进中草药种植,了解并传承中草药文化。高段重在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积累劳动生活经验。

(三)课程体验规划有序:一生一体验

各班均承包责任田,结合课程需要进行学科整合,有序规划活动。每生都亲身参与,在不同的劳动活动过程中由浅入深地体验不一样的课程,获得独特感受。

(四)课程评价等级优化:一卡一等级

三同课程的评价优化了原有的“两才子三达人”评价体系,将其中的“劳动达人”划分为“实践能手、探究高手、劳动达人”三个等级。

实施“三类”作业,落实减负提质

学校设计主学科自编作业、阅读类必修作业和综合类实践作业,使作业富有个性和弹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以教师的 “勤”换学生的“轻”。

(一)主学科自编作业,体现“精”

设计自编作业依据三个原则,即:精编内容,体现原创;基于教材,高于教材;依据学情,及时调整。每课安排预学作业、延学作业、错题订正三个板块;同时,每课都有相应的自编作业说明表,以实现内容精、容量少、质量佳的设计目标。

(二)阅读类必修作业,体现“量”

减少书面作业增加阅读量是学校减负的又一举措。为加强学生课外阅读,学校出台晨诵暮省制度。晨诵以自编教材《君子雅诵》为载体,在晨读时间进行诵读;暮省以学校推荐的必读书和选读书为载体,进行亲子阅读。

(三)综合类实践作业,体现“能”

针对学生缺少运动、缺少劳动的实际,学校开发了体育健康作业和劳动作业,培养学生多样技能,提高综合能力。体育作业围绕学生体质健康设计了《健康存折》,引导学生坚持每日运动。劳动作业以学校的劳动基地稼穑园为平台,结合学生在家的劳动,编制《劳动作业本》,每周布置一次相关作业。

开展三“式”托管,催生多方共赢

学校通过前期调研及时调整课后服务,进一步优化托管课程,开展自主学习、特色服务、个别辅导三“式”托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自主学习式主要针对能够独立完成作业的学生,以自主作业为主,每班由一个托管教师进行管理。特色服务式指学校挖掘特长教师,外聘专业技能教师,一周两次开设醒狮、空灵鼓、吟诵、美术、体育、科技等综合课,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综合能力。个别辅导式指学校汇总托管时难以独立完成作业的学生名单,要求学科老师提供量身定制的个别指导。

百丈小学洞察“以劳育人、以智育人”的精髓,以劳动、学习、生活等综合实践活动建构学生成长历程,孕育一个个“谦谦”小君子,努力实现“双减”背景下“学业不增,成长不减”的美好愿望。

优化设计,开发灵动作业体系

温岭市太平小学

太平小学一直重视“高质轻负”的作业改革,努力探索建设作业管理体系。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学校加快了校本作业管理,着力从作业设计、安排、评价的实践层面,展开深入研究。尤其在作业设计上,学校以靶向策略为导向,做了多方面的实践探索。

学科渗透,抓准“双减”着力点

学校鼓励老师根据学段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需要和完成能力,在努力渗透学科知识的前提下,科学设计跨学科探究性作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综合学科素养落地生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2)班的同学在国庆收到一份“体会家乡发展,感受祖国强大”的作业。学生可以选择画一画和国庆有关的思维导图,外出找一找家乡的变化,看一看抗战的电影,做一做欢庆节日的手工和美食,奏一奏、唱一唱赞美祖国的歌曲。

活动融合,着眼“双减”落脚点

学校着眼“双减”落脚点,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综合性强、趣味性浓的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去获取新知识、新信息,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借助校外六大实践基地由学校统一设计实践活动课程,如“成长礼徒步”;另一方面,依托阅读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六大节会,由各班自行设计对应的实践作业。

△结合中秋节,一年级教研组围绕新学的生字“月”设计了节日主题实践活动。以“知月——赏月——写月”为主线,结合科学、美术、古文字、古诗词,让孩子对中秋节的“月”有更丰富、更深层的认识。

实践创新,交流“双减”合作点

学校拓展创新作业形式,不局限于传统的“读背记”,而是创造性地设计“花样作业”,鼓励学生在创造性活动中动智动情,拓展思维、提高能力。同时,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老师以班级为团队,进行切磋交流,以“双减”下的作业促成师生知识和能力的“双增”。

△科学组在教学《声音》单元后,以项目化学习为导向,渗透STEAM理念,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声音知识与方法,制作个性化的乐器练习乐曲弹奏,并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空间融通,挖掘“双减”共享点

学校考虑儿童个体差异,合理布置不同类型作业,形成了知识拓展、科学探究、生活技能、体艺修身四位一体的家庭作业体系。学校在追求空间融通的前提下,挖掘“双减”共享点,引导学生参与分享,交流互学。

△作业“周末班级小讲堂”,学校为减轻学生双休日作业负担,开发了周末“才艺视频一分钟”“今天我当小主播”等“班级小讲堂”系列活动作业,内容涉及生活百科、科学解密、趣味解题、历史解说等。

知识巩固是作业的初心,能力拓展是作业的追求,交流合作是作业的灵魂,意义建构是作业的理想,教育公平是作业的升华,这些正是太平小学作业改革努力的方向。

多元举措,助推“双减”落地

温岭市城南镇中心小学

城南小学通过线上线下学习、专家引领等方式,让全体教师真正从理念上认同“双减”,并努力探索新的教育路径,发挥社会资源力量,为学生开阔视野、全面发展、实践锻炼提供更多平台。

化零为整,打造项目式劳动课程

“双减”意见印发后,学校决定秉承“养思考之性,过诗意生活”的办学理念,继续以劳动教育为抓手,依托“田缘书乡”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重塑教育生态,回归教育初心,真正落实立德树人。

学校以“五育融合”为前提,全面梳理学生日常生活,整合当地社会资源,将零散的劳动教育内容重构为生活化劳动、生产化劳动、特色化劳动三个板块,整合成八个项目式劳动专题子课程。

同时,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根据年段特点设置了家庭劳动项目课程,要求将劳动过程记录在《劳动手册》中,让学生锤炼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学校还利用地域特点,开设小集市劳动课程,全方位铺开与社会接轨的劳动教育实践,让学生体会迷你创业的乐趣。

学校以实践基地的班级责任田为基础,开设了学科融合劳动课程,通过项目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生活生产劳动技能、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通过合作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培育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创新模式,实现课堂与作业双赢

学校以提升课堂效率作为落实“双减”的重点,坚持向课堂要质量,采取“任务驱动为引擎”和“‘小先生制’课堂改革”双路径课堂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思考、探究、实践、运用的学习体系,力争在课堂上达成教学目标,让核心素养落地。

学校适时开展以作业为主题的培训、研讨、论坛等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作业设计能力。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有意识地设计同学科合作、跨学科协作、多学科融合的多元分层作业,采取“1+X”的设计路径,即以《作业本》为基础,设计探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综合性作业、项目式作业等弹性作业。同时,定制“25+15”和“30+10”两种常规课堂,每节课按年级留出10-15分钟的时间进行随堂练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作业完成质量,将作业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

学校还制定了详细的作业管理、公示制度,形成由教务教科处、年级组、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的作业管理梯队,实施“每周预报→每日公示→每月检查”的精细化管理,保证作业减量提质。

扶困提质,定制个性化课后服务

教师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抓好“两个核心”,落实“两个重点任务”,力争当天作业当天完成,当天困难当天解决。“两个核心”指以本班语、数、英老师为核心成员,以指导学生完成当天作业为核心任务。“两个重点任务”,一是第一时间了解并解决学生当天作业的重难点和易错点,二是一对一开展针对性的学困生作业指导、一对一开展个性化的学优生提升服务,实现“扶困提质”的目标。

作业有指导,素养也要有提升。学校聚焦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借多元课程为其开辟课后成长学习的新乐园。“社团超市”更是让每个同学都能在这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双节棍、太极扇、陶笛、吉他、书法、机器人等42门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既丰富了延时服务内容,也丰盈了学生校园生活。

推行“双减”的路上,困难与探索齐飞,城南小学将继续不断探索,真正落实“双减”政策,构建良好教育生态,让教育回归本位,让学生快乐成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