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实验中学、实验小学等4所学校“减负”各有高招,一起来看看|双减学校在行动② |
|||||
|
|||||
编者的话 本期展示黄岩4所学校的经验做法。黄岩实验中学减负提质三举措、黄岩实验小学“三段”并举、黄岩东城中心小学聚焦课后服务、北师大台州实验学校“点、线、面”共发力的做法,是黄岩学校扎实落实“双减”政策的一个缩影,值得全市学校学习借鉴。4所学校有一个共同特点:立足校内、减负提质。为他们点个赞! 壹减负提质三举措 让校园充满成长的快乐 黄岩实验中学 黄岩实验中学秉持着“让校园充满成长的快乐”的办学理念,以“双减”为契机,立足学校办学特色,切实推进“细化作业管理”“丰富托管课程”“优化分层教学”三项工作,把“减负”“提质”落到实处。 作业管理的“1”“2”“3” 01 一则新规定 在作业管理上,学校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作业设计,到作业批改,再到作业辅导反馈,都做了细致规定。 为落实好“作业质量要‘加’,数量要‘减’”的目标,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开发校本作业、设计“软性”作业,提出作业批改实行“等级+评语”的定性评价方式。此外,新的规定强调“七个严禁”,明确“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严禁让学生自批自改作业”等态度,规范作业管理。 02 “两手”都要抓 为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实验中学狠抓课堂教学和作业研究。 实验中学组织分层分类培训,通过集中学习、活动研讨、教学评比、榜样示范、检查督促等手段,促进教师素质提升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老师们注重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组织、引领学生在自主、体验、合作、探究中学习,激发学习内驱力,优化课堂学习方式。 除了抓课堂教学,实验中学还紧抓作业研究。各教研组从学习的规律和特点出发设计作业,根据学生发展差异,分层布置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把作业研究纳入校本研训、校本课程开发体系,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助力核心素养培养,促使作业功效最大化。 03 三道“防火墙” 对于控制作业总量,学校精心设计三道“防火墙”,给作业做 “减法”。 建立作业量监控制度是学校构筑的第一道“防火墙”。每班挑选5名成绩中等、责任心强的学生组成学校“作业调查员”,借助智慧平台,统计每科作业种类和数量,调查作业完成时间。学校定期召开作业调查员会议,作业多不多,学生说了算。 建立作业公示制度是学校搭建的第二道“防火墙”。学校在各教室门口设置作业公示栏,每天公示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等5门学科的作业量和完成时间,供班主任和各科老师进行参考。教学处联合班主任加强监控作业实施过程,确保作业总量控制在规定时间以内。 建立作业检查制度是控制作业总量的第三道“防火墙”。学校每周回收作业公示单,由教学处老师进行统计并及时反馈记录情况。除了线下检查,学校还采取问卷星匿名调查的方式了解各班的作业情况。 此外,学校每月进行一次作业质量抽检,由教学处组织统筹,既检查作业总量控制,也检查作业质量和批改情况。教学处根据抽检情况对教师学期作业质量作出评价并做好记录,评价结果将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 课程设置的“1+1+X” “1+1+X”是指学校在校本课程上进行延伸,全面提升托管服务品质,采用“基础托管+体育托管+拓展选课托管”模式。通过课程设置,保证学生每天运动1小时,每周开展2节拓展性托管服务。 目前实验中学共开设了36门拓展课,尽量保障每一位学生在拓展选课托管时选到自己心仪的课程,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其中学校开设的陶艺、古法造纸均为省精品课程,STEAM课程、心理课程等为市区精品课程。 分层走班的“三分法” 为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好地“因材施教”,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增强学习信心,黄岩实验中学在分层走班教学上下足功夫,将其细分为分层教学、分层作业、分层评价等三部分。 走班教学采取同一科任教师所教的两个班级学生分层走班教学,分为A、B两层,A层教学讲究“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勤反馈,抓巩固”,B层教学策略讲究“多变化,小综合,主动学,勤探究,促能力”。 貳“三段”并举 让美好的事情发生 黄岩实验小学 黄岩实验小学秉持“每一天都不虚度”的理念,以“尚合雅 求可爱”为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围绕“顺应天性、培育人性、激励个性”安排设计了“长短课相结合”的课后托管服务。根据三个服务理念,学校将每天下午的课后服务时间分为三个时间段:文体活动时段——玩、基本服务时段——做、拓展项目时段——选。 美好教育顺应天性而为 玩是儿童最重要的天性之意,顺应儿童天性的教育,就是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每天下午的4:20,音乐准时在黄岩实验小学的校园里响起。学校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姿势,科学编排的室内操,让学生在室内也能够享受到运动锻炼。 音乐过后,校园里迎来了“好玩儿”的时刻。小操场成为孩子们欢乐的海洋。教室里也是各种活动“百花齐放”。孩子们或捏握力圈,或玩玩数蛤蟆、翻纸块、挑竹签、推塔、下棋等简易游戏。 美好教育滋养人性修养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学生在学校里的角色是学习者,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 学校要求所有参与课后服务的老师做到“四认真、四不得”,认真监管、认真服务、认真答疑、认真指导,不得集体上新课、不得“出工不出力”、不得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没有事情做、不得出现学生安全问题。从周一到周五,不同学科的教师轮流进班,组织学生安静地自主学习。面对学生在学习和作业中遇到的问题,老师们积极解决。 “双减”政策要求学校要减轻过重的作业负担,作业不仅要减量,更要提质。为此,学校专门成立全校各部门联动的课后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了课后服务实施方案、作业管理制度、作业公示制度等规章制度,加大管理力度,实行规范管理。 每个班级的教室里都设置了作业公示栏,并通过微信、钉钉等向家长公示,方便家长了解。一二年级没有书面家庭作业,只有课外阅读以及活动性作业。其他年级作业时长明显减少,作业形式多元,内容创新,课外阅读、体育劳动锻炼、手工等综合性实践性强的作业已经成为常规作业。 美好教育激励个性发展 拓展项目时间段,安排25分钟的“短课”,内容涉及书法练习、绘本欣赏、阅读天地、巧拼七巧板、玩转魔方、KEVA搭建、艺术欣赏等。 每周三下午的课后服务期间,学校将文体活动与“长短课”时间进行整合,设置了菜单式拓展项目,尝试开展“走班”课后服务,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助力。 为开展好课后拓展项目,学校向学生开放体育馆、计算机房、舞蹈室、陶艺室、航模室等所有功能教室或场所。 学生通过智慧云校系统选择心仪的拓展课程,参加课后特色项目学习。活动项目有STEAM科技创意、魔方机器人、非洲鼓、黄岩翻簧竹雕、米高速度轮滑、小裁缝等49项,开设班级达96个。 叁课后服务显异彩 五育并举促“双减” 黄岩东城中心小学 东城中心小学结合学校“三一工程”建设和学生的兴趣特长培养需要,按照“基本服务+拓展服务”的模式设置课程,建立制度、健全机制,稳步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落实、落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双减’不减能力!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我们更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学生实情出发,将托管分为‘1’类和‘X’类,把课后服务建设为既解决家长后顾之忧,又拓展学生兴趣、素质的平台,以高质量服务吸引家长的选择。”彭明丽校长介绍道。 优化作业管理 提升育人温度 “1”类托管为“学习时刻”,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作业辅导,达成轻负担、增效值的目的。 语文、数学、英语等各学科教师纷纷加入课后服务行列,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托管期间,教师不上新课、不集中补课,为孩子们进行多样辅导,或集中答疑、或面批面授、或个别辅导来指导学生完成家庭作业。 01 丰富作业类型,突出多样性 作业布置注重学中做,除了巩固学科知识、夯实基础,学校注重知识的拓展、迁移和运用,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努力开发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 02 精选作业内容,突出典型性 根据教学过程的具体情况,老师们自身跳进“题海”精选作业内容,确保所布置的作业富有典型性、启发性,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老师们还将作业设置成多层次、多梯度的选择性作业,给予学生作业的“弹性权”,使每一次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发展,形成校本化作业特色。 03 调控作业总量,突出适量性 为了让作业管理的举措落到实处,学校将管理层层分解,以教务处为核心管理部门,各年级成立管理中心,年级段长对全年级作业情况进行监督记录。学校采取每天公示作业的方法,从总量上加以严格控制。学校还从整体上调整各学科在作业配置上的比例,合理设置和安排各科作业。 图片 04 改善作业评价,突出有效性 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从只关注结果向更关注过程转变;由纠错性评价到欣赏性评价转变;由单一的对错评价到多元的综合评价转变;由分数制评价到等级制评价转变。 落实五育并举 提升育人力度 “X”类托管为“活动时刻”,从一阶段基础晚托对自主能力的培养,到二阶段兴趣晚托助力孩子的个性化发展,多维度的课程内容尽量满足家长和孩子们的需求和期待。 学校结合“养正生美”的办学理念,充分挖掘教师潜能,以实现“五育并举”为目标,围绕“自立、自慧、自强、自赏、自律”这五个方面,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个性化课程。 01 德育微课 每周一由全校班主任老师积极搭建“微平台”,呈现“微课堂”,进行智慧选择与心灵课堂的洗礼教育,推动“微德育”。 02 全科阅读 全科阅读形式多样,包括经典诵读、故事大王、走进科学、趣味数学、绘声绘色等。 03 运动锻炼 强健体魄,健康先行,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师生共同参与,享受着体育带来的快乐。 04 绘画唱歌 结合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剪纸、小提琴、古筝等课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05 整理打扫 学校把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的学习生活,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入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打造多彩课程 提升育人厚度 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兴趣,学校坚持“托管”非“散管”的思想,在课后托管服务中力争打造精品课程。各社团指导老师除了校内专业老师外,还特聘请校外专业老师参与到拓展课程服务中来,让课后服务课程更丰富、活动更精彩。 学校共开设了二十余个社团,社团课程主要分为体育竞技类、艺术提升类、科技活动类。 常规课程与特色课程的同步开展,让学生们各取所需,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与发展,让托管服务时间得到充分地利用,让孩子们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肆“点、线、面”共发力 筑起学校立体“双减”网 北师大台州实验学校 北师大台州实验学校扎实推进“双减”工作落地,“点、线、面”共发力,筑起“双减”立体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该校是如何抓“点”、穿“线”、带“面”、结“体”,“减”去繁冗,“剪”出精彩的。 作业“点”上精准用力 “双减”政策要求学校减轻过重的作业负担,作业不仅要减量,更要提质。在作业“点”上关键是抓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一主要矛盾点,做到精准发力、创新施策。 为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北师大台州实验学校认真研讨文件精神,专门成立“双减”领导小组,提出两个高质量校本作业体系建设指导意见,鼓励教师自编、选编、改编高质量校本化作业,做到“两聚焦、三跨越、四特性”。 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学校规范作业流程,各年级段各学科统一作业,精编精选高质量习题。与此同时,全校实行作业公示制度及答疑制度:作业公示,任务清单化;全批全改,责任具体化;线上线下答疑解惑,辅导高效化。 特色“线”上靶向发力 为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在“五色土养正育美,七彩路行稳致远”的核心理念和“三阶五维”的课程体系下,学校小学部实行“5+1+X”课后服务模式。其中“1”是课后1小时的基本服务,包括指导完成作业、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与答疑;“X”是课后1小时的拓展服务,周一到周四为艺美、体育、劳动、综合实践等兴趣特长类课程,周五则设置了阅读课程。 学校根据学生需求找靶心,盘活学校现有特色项目、特色活动和特色课程,提供了菜单式的课后服务项目和内容,供学生自愿选择。 学校着眼体艺类、人文类、科技类三大板块,开设了轮滑球、华韵民乐、戏剧等40余门拓展课程。每位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两门课程进行学习,选课上采用了“线上(自选)+线下(定向)”的方式。 此外,学校重视劳动教育,立足校内和校外劳动基地,因部制宜、因段施策,制定相应的劳动清单,让劳动教育浸润学生的每一个发展阶段。 课堂“面”上凝智聚力 新一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主张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为打造“学思课堂”“有效教学”,学校提出分层走班,在课堂“面”上聚力。 探索文理分层之路,尝试双轨管理体制。学校尝试在八年级探索文科和理科(即语文、英语捆绑走班;数学、科学捆绑走班)分层走班教学,实行行政班和教学班双轨管理制度。 拓展和丰富教育教学方式,提供更多的可能。在分层走班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出发,做到教学设计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 “共同体”上多方着力 全面落实中央“双减”工作部署,打造学校、家庭、社区“共同体”,关键在于两个“着力点”。 “着力点一”——交流沟通,达成共识。通过家访、微信公众号、线上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来宣传“双减”政策,积极引导家长与学校形成减负共识。 “着力点二”——整合资源,优化服务。通过整合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家长资源、校外非学科类优质培训机构)来提高拓展课服务水平,将教师团队分为专长教师、专业教师、学科辅导教师三类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个性需求发展优势领域,学有所乐、学有所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