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信息 > 动态信息

学院路小学、白云小学落实“双减”有实招|双减学校在行动①

信息来源: 椒江区教育局 发布时间: 2021-10-28 10:54 浏览次数:

台州“双减”方案落地以来,全市各地各校立足实际,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有特色,扎实推进课后服务扩面提质、作业布置控量增效、课堂教学应教尽教,不断优化“五项管理”,持续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取得一些工作成效。9月中下旬,“台州教育”已推送各地的经验做法,获得各方肯定。“台州教育”今日起集中展示各地学校“双减”亮点做法,回应社会关切。

本期展示椒江2所学校的经验做法。学院路小学重抓课程课堂课后和白云小学聚力打造“生长式”托管的经验做法,是椒江学校扎实落实“双减”政策的一个缩影,值得全市学校学习借鉴。2所学校有一个共同特点:立足校内、扎根课堂、课后提质,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为他们点个赞!

壹 共育“垦荒”好少年 共绘“双减”同心圆

学院路小学

1理念先行,顶层架构课程体系

学校倡导“绿色童年”的办学理念,以“与小树一起成长”为校训,认真学习贯彻“双减”政策,从育人目标、课程建设、学习方式、学习空间等方面进行课程的顶层架构,引领学生亲近自然、格物躬行,还童年以童真、童心和童趣,以培养“具有担当之肩、智慧之脑、审美之眼、创造之手、健康之魄的新时代垦荒少年”为目标,构建三个层面的五育融合课程体系:基础性“学科+”课程融合,拓展性跨学科课程融合,开放性跨界课程融合。

1第一层面

基础性“学科+”课程融合。从传统分科课程入手,以某一主题或领域为切入点,建构系列与主题相关的子课程。每个子课程又聚焦小主题进行学习,采用学科重建式、学科联动式等方式,形成五个关联互补的“课程群”。分别为“小公民行知院课程圈”“童真书院课程圈”“少年科学院课程圈”“健康中心课程圈”“艺术中心课程圈”。

2第二层面

拓展性跨学科课程融合。学校对地方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教育课程以及其他校园实践进行整合,形成“都市田园”跨学科课程融合体系,分生活智理、创意设计、职业体验、公益服务、田园探索五大主题,25个项目。

3第三层面

开放性跨界课程融合。追求全课程理念,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以“垦荒少年行”为主题,开展“垦荒+思政”“垦荒+生态”“垦荒+农商”“垦荒+科技”“垦荒+人文”五个方面的系列研学活动。

学校重视学习与生活、劳动之间的关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开展项目化学习,让他们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创造性地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2轻负高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学校坚持“轻负高质”,狠抓“教学五认真”,深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应教尽教”“学足学好”。

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一方面,学校通过专家讲座、同事协作、各类比赛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全方位培训,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学校特别注重教研组、备课组建设。集体备课过程中,每位老师分工合作,每个单元都有一位主备老师负责这一单元的教材解读、教案设计、资料收集等工作;组员在阅读资料、教参后批注教学重难点,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深入文本,共同探讨,分享独到的见解或更好的教学设计。同时,老师们还会在群里分享各大名师或各类大赛的教学视频。大家博采众长,共同提升。在走进课堂前,每位老师都真正做到胸有成竹,保障40分钟高效课堂的有效实施。

优化学生作业设计。

坚持“减总量、提质量、优设计”原则,把作业设计作为重点研究项目。课堂至少留出8分钟作业时间,语文作业本、单元作文尽量在课堂内完成,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分层作业,根据学生情况,确定作业类型与总量,基础薄弱的侧重打基础,基础扎实的侧重积累与运用;贯彻落实高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1小时、低年级无书面家庭作业的规定,各学科教师相互协调;自编作业注重学用结合,让学生们用课堂上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同类型或同主题的文章。

3百花齐放,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关于“课后托管”,学校在不断优化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特色,即“一个初心,双向选择,三方合作,四线并行,五育并举”。

一个初心 

切实有效减轻家长们负担,让每一个孩子能与小树一起,健康茁壮地成长!

双向选择 

课程设置兼顾培养兴趣与人才选拔。一部分课程选择中,教师作为主体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进行主动选择;而另一部分,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主动选择相应的课程。每天的托管时段,“社团中心组”和“学业辅导”双管齐下,不矛盾,不冲突。

三方合作 

“课后托管”的推进不单是“学校”自己的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的通力合作。如中心组辅导教师以本校老师为主,以聘请符合要求的专家为辅;邀请热心家长志愿者们,参与到部分教师集中培训时段的“课后托管”,帮助解决老师的“工学矛盾”。

四线并行

“劳动实践、阳光体育、社团中心组和课业辅导”四大课程分线并行。

“劳动实践”——每天10分钟 

所有学生进行“自我整理”:整理作业、文具、书包与课桌。结束之后,班级值日生开始班级整体卫生打扫。

“阳光体育”——之后的20分钟

除值日生外,所有学生再次到操场开展体育锻炼活动,有广播体操、跳绳、篮球、拉伸……

“社团中心组”——1个小时 

学校共开设33个中心组,涵盖“音体美科”各学科,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如“戏剧、戏曲”;又有未来世界的探索,如“机器人、编程”;有西洋的“铜管乐”,有中国的“民乐团”,还有各类绘画和书法培训等,内容丰富多彩。

“课业辅导”——1个小时 

参与托管的学生都有充裕的时间在学校完成作业。在完成基本的作业后,还能在老师的组织管理下,有序开展课外阅读。

五育并举 

充分调动各学科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能力与特长,开设符合学生学情的、可以提升各方面能力的托管课程,努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优化结构明双减,减量提质促双增。学院路小学全体教师齐心协力、携手共进,凝聚家校合力,培育良好氛围,切实提升育人水平,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化发展,共育“垦荒”好少年,共绘“双减”同心圆。

“生长式”托管:基于成长 朝向美好

白云小学

“双减”之下,白云小学开展了“生长式”托管服务。这是基于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成长需求,融通学科和实践、整合课程资源、开放学习空间和学习边界,设置以高效完成学科作业为基础,并适时拓展“劳动、艺术、阅读、运动”四个维度的三级课程体系,形成白云特色的课后服务“5+2”模式,共70多个项目。学校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拥有更多可能的窗子,给他们开启了一段段更为轻快的旅程。

1四大“生长式”课程 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1生长式阅读课程

生长式的阅读课程以“栖云书社”为学习中心,开展立体式的阅读课程。它以学科领域阅读为X轴,以主题活动阅读、项目化阅读、亲子协作阅读、场景式阅读为Y轴,以视听、表达、探究、游戏、创新等阅读体验模式为Z轴,形成基于阅读主题展开社会感知式的、综合式的、体验性的、多元互动式的学习活动,在“立体化时空”里整合“立体化资源”,在“立体化的学习共同体”里调动“立体化阅读方式”,塑造立体的、完整的人的阅读。

课程内容的立体重构。普惠性的阅读课程依据年段特点分为三个层级:低年级浸润滋养(悦见美好)、中年级适时打开(我行其野)、高年级独立阅读(山山而川)。

学习方式的转变深化。从“学习方式的调整与完善,阅读形式的调整与建构,师生、生生关系的改善与重建,阅读评价的改革与完善”四个方面开展实践,渐次推进立体式阅读组织的完善,实现从文本走向生活,从单一走向整合,从操作走向探究,从统一走向多元,从片面思维向立体思维转变。

阅读评价的优化升级。立体式阅读评价体系将在学校“出彩少年”评价系统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优化升级。从“七彩星卡”评价转变为的二维码阅读积分制,按照不同的阅读项目评分细则进行过程性评价。积分可在阅读评价程序中转化为生长的“智慧树”,成为学生成长档案中的一员。

2生长式劳动课程

学校顺应每一个学生最自然的天性,坚持家庭日常化、学校规范化、社会多样化的原则,构建学校层面的劳动教育育人模型,从课内、校内、家内、社会四个维度开展劳动教育,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成长的沃土。

学校以培养“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白云学子为目标,采用“学科整合、力量融合、资源综合、多元评价”四个策略,通过“课程开发、点位推进、生态优化、全面发展”四个路径开展实践探究,努力追求适合学校发展和师生健康成长的劳动教育课程新样态。让学生在真实生活、生产、生态中体验学习,有主题、跨学科地亲近大自然,走进社会,促进生命健康多元成长。

3生长式运动课程

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要让每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学校精准定位、优化课程、分级推进,借“双减”之东风、“体教融合”之良机,结合课堂内容优化大课间的内容与形式,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能、养成锻炼习惯;精准服务课后练,优选提供课后延时的体育锻炼内容,开发课后服务体育锻炼课程,创新课后体育锻炼方式。

4生长式艺术课程

学校精心构建以生为本的艺术课程体系,坚持文化性、艺术性、趣味性、教育性相结合。各学科积极推进艺术化教学,努力实践课程艺术化与艺术化课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习得知识,提升兴趣,陶冶情操。

2重构空间  提升服务

同时开展如此多的拓展性课程,对于学校的空间利用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白云小学将所有公共空间都变成了课程实施和展示的辅助工具,让每一门课程都有自己的一方空间,或是一节楼梯、或是一段走廊、甚至是餐厅的角落。

学校结合实际布局,着眼教育节点,设计教育动线,打造出四个超大学习空间:阅读空间(栖云书社)、劳动空间(栖云田居)、生态空间(校园八景)、科创空间(steam)。

在这里,学生和教师可以选择在教室上课,可以在工作坊学习,还可以在阅读空间或者环保空间活动。在这些空间里,遍布着具有生长价值的学习资源,让合作与交流无处不在,学习与探索随时发生,为儿童的个性化学习和独立探究提供便利。

3多维联动 让学生的成长更加精彩

与自然联结,让成长接地气  

学校尽可能地让项目化学习的选题贴近自然,例如在开展动物STEAM项目化学习中,通过构建“飞鸟驿站”和“昆虫旅馆”两个仿自然场景,让学生在校园中也能接触自然、观察自然。在劳动教育的实施中,通过开辟校内农垦劳动基地“栖云田居”、建设网球馆生态植物墙等方式,让儿童与土地产生情感联结,让成长更有具身性,更贴近自然。

与社会联结,让成长见未来 

学校通过引入家长课程、生态课程等方式,开展职业体验教育,提升课后服务中社会力量的参与度,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补充。如邀请学生的“爷爷”来开展农事教学,请台州市博物馆讲解员来教学,邀请台绣的老裁缝来当老师。通过邀请更多符合要求的、优秀的校外“导师”参与到课后服务中,能让学生贴近社会、了解社会、感受社会。

与生命联结,让成长有意义   

儿童的成长与运动、劳动是密不可分的。除日常“课后托管”中设有的体育锻炼时间外,学校还在周五特别推出一节走班式体育课,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门体育运动,培养自身坚韧的意志品质;劳教教育中,学校通过过程性的评价和展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成为一个爱劳动、善劳动的人。

与泥土、社会、校园中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联结,让学生们的成长有了更多的可能;打通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之间的界限,形成一个共享的且没有边际的学习型场域,让“学习在窗外,社会即老师,万物是教材”。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