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先银:思政课也可以“潮起来” |
|||||
|
|||||
如果说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那么,高中思政课则是这一关键时期不可或缺的“肥料”。由于理论知识枯燥乏味,往往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却昏昏欲睡…… 在三门,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项先银老师的思政课却很“火”,那些看似乏味的理论被赋予生命力,有高度又有趣,深受学生喜爱。 摒弃空洞说教,让思政课“活起来” 唱红歌、跳霹雳舞、吟诵诗词、角色扮演……这不是在彩排文艺节目,而是项先银思政课上的日常一幕。提起项先银的思政课,学生们纷纷赞叹;“项老师的课一点不枯燥,很吸引人,大家都爱上他的思政课。” “编剧精心,包装时尚,学生参与。”短短12个字,道出了他的“法宝”。 在项先银看来,备好课是第一关。一堂45分钟的课,他往往要提前两周准备:在保证自己吃透深挖理论的基础上,他常以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鲜活案例切入,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贯穿其中,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 有了“好剧本”,还需完美的“舞台”呈现。项先银的思政课,时尚的授课方式随处可见。 歌曲串烧,从《东方红》《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进入课堂主题,生动地介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变革;走进诗词、吟诵诗词、品鉴诗词、创作诗词,让学生在诵读屈原《离骚》和《关雎》等情境中,深刻理解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连辩论赛、小品、舞蹈等,也被请进课堂。 为让课堂更出彩,项先银会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打磨课堂内容,精雕细琢,把一堂堂思政课变成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精品课。“项老师的课堂生动而有趣,分组讨论时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他总能把深厚的理论用通俗、幽默的语言讲透。 “60后”的项先银就像个“大孩子”,深得学生喜爱。他风趣地说:“我不可能让学生变老,但可以让自己变年轻。” 探索教学范式,让思政课“潮起来” 在思政课教学一线坚守30多年,除了培育学生,项先银也倾力培养年轻教师。 自2013年项先银名师工作室设立以来,他带领骨干成员在省、市、县开设了《“四课联动”成长路径的探索》等讲座、公开课40多次,执教了《弘扬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等40节示范课;开发了100多节微课,形成《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等系列微课程。 为让更多学生爱上思政课,让思政课“潮起来”,项先银牵头精心设计,将多年的教学经验提炼成“议题牵引-情境感染—角色模拟-感悟提升”的教学范式,让年轻老师受益匪浅。 “通过教学范式备课,每一节课都充满新鲜感的体验,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思政课更加入脑、入心,实现了知识、能力和核心素养的统一,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三门中学政治教研组组长郑琴卫介绍,在项先银的引领下,思政教师们齐心协力,积极推进育人方式转变和课堂教学转型,实现了德育和学习成绩双丰收。 “教师要不断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用‘活的理论’去吸引、说服和感染学生,以理论之光点燃信仰火炬,引导一批又一批学生追求真理、坚定自信,努力使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的关键一课。”如今,项先银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三门第二高级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重任在肩,誓不懈怠。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