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事教师教育 > 人事教师教育

『啃读经典先行者』追寻“好教育”的光与影——台州市教师教育院经典共读第36期

信息来源: 教师教育院 发布时间: 2025-03-20 15:52 浏览次数:


近日,市教师教育院开展“走进经典 啃读经典”读书沙龙活动,教育院全体同志参与共读。本次活动研读2025年市教师教育院推荐共读书目——刘铁芳教授的著作《什么是好的教育》,以经典阅读为纽带,通过深度阅读和思想碰撞,进一步深化了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也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发。活动由市教师教育院彭婵蓉老师主持。

一、叩问初心——教育理想的多维镜像

“好的教育是什么?”

这一命题在历史长河中始终牵引着教育者的哲思。从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蒙台梭利"儿童是成人之师"的儿童中心论,杜威"教育即经验改造",佐藤学"学习共同体"的协同育人观,历代教育家的智慧至今闪耀。

作为曾经的学生、教师,现在的教育工作者,多重身份让全体同志展开了多维解读。有的回忆学生时代感到最幸福的时刻,指出好的教育是让学生体验美好;有的曾经帮助陷入绝境的学生向善向好,认为教育是灵魂的唤醒,在心灵共鸣中完成人格启蒙;也有的结合经典理论,指出应该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意义。

二、 回归文本——刘铁芳的教育理想

“所谓理想的教育,无非就是基于闲暇、以生活与交往为基本形式的、以对美好事物的欲求为核心的、以健全人格的养成为宗旨的活动。”

读原文、悟原理,大家细细领悟、深入探讨刘铁芳教授的教育理想。他的论述强调了教育的多维性与深度,教育不仅仅关乎知识的传授,更关乎生命的成长与人格的完善。核心在于唤醒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内在向往,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体验美好,从而促进全面发展。

其中,“闲暇”一词引发大家的讨论。刘教授认为,应当为学生提供“闲暇”的空间,在自主探索中形成积极的生命状态。这一理念似乎与当前教育“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的普遍认知形成对比。那么如何理解“闲暇”?教育有无闲暇?闲暇能否达成教育的目的?

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深思。刘教授所说的“闲暇”并非无所事事,而是一种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舒展。尽管当前的环境强调效率和竞争,但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评述,这并非对效率的否定,而是对“教育节奏的哲学重构——将‘留白’转化为思维生长的契机”,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自我,这不仅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土壤,也是培养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关键。这一观点,其实正与怀特海"教育节奏论"形成呼应,均强调认知发展需遵循"浪漫—精确—综合"的阶段性规律,凸显教育中"张弛有度"的深层逻辑。

教育中的闲暇,实为“有目的的自由”。同时,也是可以落地的理念。结合课间十分钟“闲暇”管理等案例,大家认为,可以通过课程重构、评价转型、时间安排等方式,在现有教育体系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闲暇”,让教育回归本真的立意。

三、实践路径——啃读经典的方法论

如何啃读经典,实现知识的深度内化和有效迁移?借此分享我们通过多年实践、凝练论证的“输入、加工、输出”的三步读书法。

输入:回归经典,以"悬置前见"的态度、谦逊的姿态深耕原文,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化对经典的理解。

加工:解构理论,通过小组讨论、思维导图等形式,系统梳理知识脉络,搭建认知框架。

输出:迁移智慧,借助案例实证,将经典内核转化为可操作的教育实践范式。


“走进经典 啃读经典”是全市教师发展的灵魂项目,也是台州市教师教育院致力推进建设的品牌项目。按照“最好的教育是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的理念,我们坚持身体力行,坚持把“走进经典 啃读经典”读书沙龙作为教育院的常规学习项目。欢迎各位同仁一同走进经典,啃读经典,将教育经典读透、读活,用经典改变教育、用经典润泽人生!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