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第三批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公布 |
||||
|
||||
近日,市教育局公布台州市第三批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评选结果,全市共9个案例上榜。本次评选的9个典型案例聚焦学生过程性评价,通过“班币”“成长档案”“雅正币”等评价工具,在学生品德礼仪、心理健康、学习表现、体艺素养、劳动实践等多方面积极优化评价方式,构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评价体系。这些典型案例做法,值得各地各校学习借鉴。 第三批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名单 1.心理健康评价助力学生成长(北京师范大学台州实验学校) 2.借非纸笔之力 赋核心素养之能(黄岩区实验小学) 3.班币评价案例(黄岩区实验小学) 4.成长档案评价小妙招(路桥区金清镇幼儿园) 5.成长记录册:哲商小学的一张金名片(临海市哲商小学) 6.“劳动课堂”数字场景撬动“五育融合”评价改革(天台县教育局) 7.融合“过程”“表现”,引教领学促发展——天台县域小学生学业水平分项等级评价的探究实践(天台县教育局) 8.“雅正评价体系”撬动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评价改革(仙居县湫山乡中心学校) 9.在四维融合和多元评价中撬动小学劳动教育发展(仙居县田市镇中心小学) 心理健康评价助力学生成长 北京师范大学台州实验学校 北京师范大学台州实验学校积极探索心理健康评价助力学生成长,建立“心遇心语”辅导中心护航学生健康,开放“心遇”“知遇”“沙遇”“乐遇”“融遇”和“遇见自我,看见阳光,花季雨季,一样美好”六大咨询板块供学生自主选择,打造护航学生心理健康主阵地,建立班主任、年级主任、学校三级心理危机评价体系,班级设立男女2名心理委员每周记录《班级晴雨表》,实施动态监测和跟踪辅导;开设以发展性目标为导向的心理健康课程助力学生发展,采用纸笔评价、实践评价、发展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和心理健康拓展课,构建学生心理成长档案,展现学生心灵成长历程与个人发展成果;丰富心理健康活动为学生成长添彩,定期举办心理嘉年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助力学生心理减压、信心树立,以专家讲座、沙龙等形式开推进家长课程促进家校融合共育,以全员心育为抓手(心理健康普查和定期心理学培训等)提升教师认知和应对学生心理问题、指导学生学业培养学生积极心态的能力水平。 借非纸笔之力 赋核心素养之能 黄岩区实验小学 黄岩区实验小学提出的“非纸笔”评价方式从学生的能力、品德、实践等方面出发,以“情境任务解决”的评价模式为载体,采用情景化、模块化、游园式、多学科的形式,借力智慧云校测评、数据纵深反馈和实践劳动测评,实现学生素养培养落地。一是情景任务渗透学生评价,创设趣味情境,将评价体现在趣味式的情景中,渗透在游戏式的活动中,融进于情境任务的完成中。二是智慧云校测评助推进,依托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校园智慧教育平台综合采集、统计、分析学生在校数据,为教育教学的组织实施、质量分析、个性化指导提供决策,极大减轻“非纸笔”测评的组织压力,提高了信度和效度。三是数据纵深反馈促落实,高度重视测评现象和测评数据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以测评结果为问题导向,形成立体的、全方位的、有针对性的系统方案,真正体现核心素养背景下“非纸笔”评价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四是实践劳动测评落素养,打造完善“学童农园”实践基地,开设系列活动,拓展丰富儿童成长课程,夯实有效地落地劳动实践测评。 以“班币”为载体构建多元功能的评价体系案例分析 黄岩区实验小学 黄岩实验小学本文以“班币”评价体系为例,通过班币设计、班币获取、班币使用、班币评价四方面的实施,提供实践操作的平台,激发探究新知的动力,鼓励积极进取的信心,创造相互学习的氛围。丰富评价体系内涵,健全评价体系机制,为评价体系的运转提供动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是通过班币涉及丰厚知识积累,在知识查阅、比较分析、班币创作、欣赏交流和归纳总结等活动环节激发学生求知动力、发展学生美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归属感。二是通过班币奖励鼓励积极进取,制定评价量表,确定学生互评依据,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品德行为这三方面进行班币奖惩,肯定其付出,激励其进步。三是通过班币使用进行实践应用,构建由等值兑换、班级储蓄、“班超”购物三部分组成“班币使用”体系,设定等值兑换指标,建立班币增长制度,借力班委会成立“班超”购物超市,让学生赚取的班币在班级里流通起来,为评价体系的长久运转提供动力。四是通过班币评价促进师生发展,发挥班币本身的奖励、复盘、同伴互引功能,助力教师了解、评价、指导学生,共建和谐班级。 成长档案评价小妙招 路桥区金清镇幼儿园 路桥区金清镇幼儿园以成长档案为切入点改革幼儿发展评价,将《幼儿成长档案》的使用落到实处,有效提升评价的实质性。一是计划先行,各司其职。制定成长档案评价计划表,详细罗列每月需提供的评价信息,明确分工教师、家长、幼儿三方参与评价的内容,明晰“幼儿学习进行时”的板块任务,助推幼儿和家长的参与度。二是全面记录,多方呈现。甄别多样化作品领域,聚点连续性反馈评价方式,引进名师课堂观察评价系统,系统科学地分析量化观察指标,累计形成评价雷达图。三是多元评价,彰显轨迹。以自我评价为主体,结合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构建思维评价方式,全面、立体地展现学生的整体评价,求同存异,大放光彩。 成长记录册:哲商小学的一张金名片 临海市哲商小学 临海市哲商小学以“五育并举”为基本教育方针,结合“广文、厚德、强身、报国”八字校训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了《成长记录册》,制订哲商小学“哲商阳光好少年”评选标准与方法,设置广文章、法贤章、镇毅章、继光章等4个奖章,分别对应八字校训,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细化自己的争章目标,取长补短,持续发展;设置广文(勤奋好学 广文开化)、厚德(修身养性 厚德载物)、强身(强身健体 磨炼意志)、报国(志存高远,报效国家)四个板块,广文板块从“作业记录”“亲子阅读”“艺术活动”三个角度促进学生学习习惯培养、语言知识储备、亲自关系融洽、兴趣爱好发展,厚德板块通过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礼仪习惯”“劳动习惯”三习惯的协调发展,强身板块明确体育测试指标、健康指标和锻炼指标增强学生体质;报国板块结合学校周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爱校、爱家乡、拥军爱国”实践活动。记录多维生活,开展立体评价,以《成长记录册》为媒,有机融合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倍增评价效果。 “劳动课堂”数字场景撬动“五育融合”评价改革 天台县教育局 天台县从教育现实问题和未来愿景出发,打造集“实践共富园、劳动导师库、教学研究院、成长档案袋、造梦实验室”五个场景于一体的全国首个“劳动课堂”数字应用。重新整合劳动实践资源,优化劳动课堂管理,形成了“点单—运行—监管—评价”全周期教育管理模式,撬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五育融合”评价改革。 一是数字平台搭建驾驶舱,实时查看并记录各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晾晒各项劳动教育指标,评价学校劳动教育。二是“劳动课堂”应用打造“授课大厅”资源网站,提供相关教材、教参、教案、课件、视频、精品课和配套的校外活动基地,助力教师拓展知识、提高授课能力,促进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综合评价教师课堂。三是构建“四梁十柱”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成长档案,通过手机浙里办程序或PC端管理系统对全部学生的所有日常表现和阶段性、标志性成果进行记录,以积分形式全周期、全方位进行数据归集和评价分析,同时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学生进行追踪和比对,研究劳育与其他四育之间的关系,彰显劳动教育对其他四育的促进作用。 融合“过程”“表现”,引教领学促发展 ——天台县域小学生学业水平分项等级评价的探究实践 天台县教育局 天台县作为省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县,从破解学业水平评价的问题入手,依托各学科教研员领衔的评价研究小组,在县域内构建融合“过程”“表现”的小学生学业水平分项等级评价体系,开展了一系列思考与实践,较好地发挥了评价对教学的引领诊断功能,促进了学生学科能力素养的达成和发展。一是研制县域各学科融合“过程”“表现”学业评价单,改进省小学生发展综合报告单学业水平部分,新增“态度与习惯”项目,扩展过程表现评价、期末评价和总体评价三栏,呈现学业水平结果和获得的过程,引发学生关注学习态度习惯与学习结果之间的关联。二是构建融合“过程”“表现”的学业水平分项等级评价实施路径,以“单元”为主要单位融合过程性、表现性评价,改变传统评价唯纸笔测试的局限,使评价对学生学科素养达成的描画更加全面准确。三是开发融“整理”“诊断”“拓展”一体的单元素养作业,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态度与习惯养成,激励他们主动成长,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态度与习惯养成,激励他们主动成长;诊断检测学生单元核心目标达成,拓展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 “雅正评价体系”撬动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评价改革 仙居县湫山乡中心学校 湫山乡中心学校构建的“雅正评价”重视学生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从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个性化评价和健全多元化的综合性评价四个层次规范学生行为,满足多样化需求,提升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培育学端、品正、趣雅之人。 学校制定统一评价标准——《雅正评比总则》,提供必要的评价工具——“雅正币系统”。各班在大框架下进行个性化创造,探索最适合本班学生情况的评价方式,制定班级评比细则(积分制),对学生的品德礼仪、学习表现、体艺素养、劳动实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一是多层级评价,以“月评价卡”为载体汇聚教师、同学、家长以及学生自身的评价,形成伴随学生成长的评价档案。二是过程性评价,推出“课业评价细目表”,做到一课一评价;开展雅正币兑换实现周评价,评选“雅正富翁”和“进步之星”推进月评价,结合教育基金(蒋彩英教育基金和诚正教育奖励基金)表彰“雅正少年”落实学期总结评价;以“雅正之星”评选推动学校美育、体育评价,激发孩子们对运动和艺术的兴趣。 在四维融合和多元评价中撬动小学劳动教育发展 仙居县田市镇中心小学 仙居县田市镇中心小学把劳动教育融于课程建设、校内活动、家庭生活、社会实践四个维度,多角度、多主体、全方位地进行多元评价,用四维融合、多元评价撬动小学劳动教育评价。一是融于课程建设,激发劳动兴趣。立足劳动课堂,深挖“二十四节气”内涵,融合节气知识与劳动;开展劳动教研,深入理解和践行劳动教材,激发学生劳动兴趣;丰富劳动社团,拓展劳动教育内容形式。二是融于校内活动,提升劳动能力。做好日常事务,锻炼劳动能力;打造劳动基地,实践劳作体验;举办主题活动,丰满劳动内容。三是融于家庭生活,培养劳动习惯。从承担家务劳动、完成劳动作业、参加劳动比赛三个方面入手促进学生劳动观念转变、劳动习惯培养。四是融于社会实践,锤炼劳动品质。充分利用校外的劳动教育资源(社区劳动、志愿活动、劳动研学等),把劳动教育融于社会实践,锤炼学生劳动品质,树立正确劳动观。五是融于多元评价,提升劳动素养。从多角度、多主体、全过程 三个维度开展劳动教育评价,正确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调节作用,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