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校长谈教育 | 强理念 铸校魂 育新人 |
||||
|
||||
编者按 《说文解字》对教育有精辟的诠释:教,即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有三大功能,一是教人懂事(知识),二是教人做事(能力),三是教人做人。最重要、最难的是教人做人。由此可见,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育人。如何从理念出发,推动教育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本期“百名校长谈教育”中,我们邀请了本市的五位中小学校长,分享他们对教育的思考和实践。 优化课程,让每一个生命的成长更有意义 白云小学校长 潘奕 当下课程改革重点改的是“意义”。我们每位教育者在追求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时,应当让知识学习与情感态度发生联系,解题方法、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核心素养美丽邂逅。台州市白云小学系统构建了以人为本、自主选择、多元发展的课程体系,旨在让全体师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场景中发现学习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成长的意义和教育的意义。 一、生态育美:让每个人都浸润自然的场景 生态教育,是立足于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大背景,积极融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的一种应然选择。学校构建“自然、开放、唤醒、共生”的成长共同体,开辟了“白云生处”“白云之上”“栖云田居”等学习空间,努力把生态教育理念细化到每一个教育的场景中、每一处校园的环境中、每一位老师的教育细节中,研发了生态课程群,让学生们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将独特的生态基因深植于丰富的课程中,治愈城市里孩子的“自然缺失症”,让学校成为了孩子们灵动的学习场和表现场。在这种“生态浸润”中,学生、教师、家长、学校之间彼此点亮、互相成就。 二、文化铸魂:让每个人都拥有成长的力量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塑造着这个民族的气质,涵育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它是一个不断积累沉淀、世代传承发展的过程。它的影响既潜移默化、又深沉厚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骨神韵、红色革命文化的刚健激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兴盛,共同铸就了新时代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学校将传统礼仪融入习惯教育,将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将中华经典融入学科教学,让学校的每一次活动、每一节课、每一门课程,甚至每一件事都打上文化的烙印,成为体现学校教育的一个音符、一片树叶,植根于新时代学子的灵魂,立品塑型。 三、阅读赋能:让每个人都获得学习的意义 中小学教育教学最重要的是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在当今教育环境下,要培养一批会学习、爱学习、能思考的孩子,阅读是根基,书香校园是土壤,优秀师资是保障,提升儿童阅读能力与阅读素养是关键。为了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探究多维阅读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学校整合各种资源,从阅读空间、阅读时间、阅读内容和阅读评价等方面设置了多维阅读课程体系,开发出了独具特色的立体式阅读课程,进一步激发了学生阅读动机,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深化了家校共读体系建设,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塑造独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以博雅之名提升办学质量 头陀中心小学校长 孙海兵 头陀中心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学校秉承“敬心做人,义德做事,博学雅习”的办学理念,坚持五雅立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一场修行,我校重视育人工作,坚持五育融合,思考如何借助各种途径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一、家校协同,让育人有效开展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充分调动家长力量,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能够让育人工作变得更加有效,家校合力能够迸发出巨大的教育力量。我校定期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家长会,建设家长学校,组织各类亲子活动,激发教师积极开展各项家访工作,同时还评选优秀家委会、优秀家长。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的相关工作,欢迎家长为学校教育工作献计献策。 二、读占鳌头,让阅读润泽人生 阅读是育人工作中尤为重要的一项工作,阅读能够启智,能够明理。学校努力创建书香校园,为学生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每当午饭过后,“屋里”图书馆就成了学校最亮丽的风景,学生们纷纷走近图书馆,开启美好的阅读瞬间,还可以把图书馆的图书借回家。我们还定期开展“阅读节”系列活动,活动内容丰富,有阅读手抄报、最美朗读者、图书漂流、师生共读等项目,让书香浸润孩子们的心田。 三、改革创新,让教育焕发新芽 教育需要不断变革,只有改革才能进步。近年来,学校全面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育评价,实行假期作业改革,积极推进个性化教学。学校被评为浙江省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学校、浙江省作业晒评试点学校,黄岩区假期作业改革试点学校。我校的五雅评价体系构建和实践被评为台州市第二批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 四、五育融合,让活动见证成长 “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一直我们的追求,借助各种活动为学生搭建平台,在劳动方面学校设置劳动清单,积极组织开展劳动实践“6+1”实践活动,我们还根据本校实际,挖掘地方素材,如头陀茭白、头陀红糖等,组织学生当一当创意设计师、美味小厨师、快乐小农夫……在体艺方面借助体育节、艺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火如荼的篮球、足球班级联赛,丰富多样的艺术展演,这些具有特色的项目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生活,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春风绽放花千朵,时雨浸润心万颗。”我们始终抱着为国育才的初心,把育人工作做细致,通过多方合力让每一个花朵都能感受到阳光的沐浴,都能迎着朝阳,踏歌前行! 融合本土文化 推动学校发展 ——谈农村学校的内涵发展 玉环市沙门中心小学校长 赵福明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沙门中心小学在落实国家课程的同时,立足实际,融合本土文化,开展特色创新,丰富内涵,建构起适合学校发展的文化体系,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一、融汇本土文化,彰显个性特色 沙门镇本是孔子后裔的聚居地,南孔文化传承至今。学校经过细究深挖、梳理了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养正文化,结合学校实际,确立了“养正怡情奠基未来”的办学理念,建立“一训三风”,提出了“养浩然之气,育品正学生”的育人目标,开展“养正教育”。将本土文化融汇在学校教育之中,促进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 学校在打造校园环境文化时,因地制宜,注重本土传统文化、民俗风情,让校园文化建设与本土文化相融合,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家乡本土文化的厚实和民族文化的博大。比如,学校就在校园里建“杏坛”、立孔子像、刻“论语转经筒”等,并赋予其文化故事。定期组织学生向孔子像膜拜。平时,学生在玩耍中转着经筒诵读论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 创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的“凤鸣书院”是我校的前身。我校重办书院,依托书院架构起校本特色鲜明的“凤鸣课程”。从关注课程内容、关注办学理念、关注儿童发展到三者融合。开展“养正六礼仪”教育、“凤雏少年”评比等活动。建造“凤雏淘源”劳动基地,开展项目化学习,学生在实践中 “淘”取知识,增长见识。彰显了学校特色,落实了“养正”理念。 二、赓续本土文脉,锻造学校品牌 学校融合了本土优秀文化,建构起“科创引领、体艺结合、文武兼容”的校本特色;建立了“学思结合、知行合一、五育并举”的评价体系。《乡韵》《创意石头画》《上山头棒术》《陶艺》《篆刻》《百拼智能》等40多门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激发了学习兴趣,也推动着学校的发展。近年来,我校的特色项目多次被省、市级媒体报道,也多次获得省级以上荣誉。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省标准化学校、省青少年工作先进单位、省人工智能+教育试验学校、台州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台州市体育教育特色学校、市发展性综合督导评估优秀学校,2022年学校被评为“台州市乡村名校”。 农村学校的内涵发展应该融合本土文化。校长要建构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逐步确立自己的办学特色,形成个性化的办学思路。这样才能滋养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 奋力书写教育提质的“绿色答卷” 天台县外国语学校校长 潘善浪 天台县外国语学校是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12年制学校,是天台县基础教育的龙头学校。我自担任校长以来,坚持绿色办学理念,提出“学习负担较轻而综合素质优良”的绿色质量目标,构建“123”教育绿色高质量发展体系,带领学校树立绿色质量观,系统推进学校转型提质工作,引领学校始终处于高位运行的良好发展态势,相继获国家级外语实验学校、省教科研先进集体、省体育特色学校。 一、锚定“一个目标” 教育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就是低耗、优质、均衡、可持续。学校要锚定“学习负担较轻而综合素质优良”的绿色质量目标,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个体优秀,更要着眼于学生的群体卓越;不仅要为学生的升学服务,更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二、夯实“两条路径” “双减”的基本要求是“减负提质、均衡优质”,这也是教育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两条基本路径。“减负提质”需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增效”“减负”与“提质”的有机统一,是“绿色质量”的核心要义。“均衡优质”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不让一个班级因为教学因素落后,这是“绿色质量”的终极目标。 三、探索“三大转型” 一是推进课程迭代升级,促进育人目标转型。打造“绿色质量体系”的根本在于课程改革。学校构建了基于素养本位的课程体系,实现从知识本位、方法本位向人本位升华。打造“1+X”课后服务课程,拓宽学生成长新空间;开发德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校育人目标从“育分”向“育人”转型。 二是开展学教方式变革,促进课堂教学转型。打造“绿色质量体系”的核心在于课堂改革。课堂提质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根本途径,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学校开展学本课堂实践探索,通过“学”的研究推动“教”的改革,推进学为中心的课堂转型,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能动学习”转型,实现课堂提质。 三是构建校本作业体系,促进作业功能转型。打造“绿色质量体系”的关键在于作业改革。学校一方面建立作业统筹管理制度和公示机制,合理调控作业结构和作业总量。另一方面构建校本作业体系,使作业从“统一”走向“分层”;从“单一”走向“多元”;从“书面”走向“实践”,促进作业功能由“减负”向“提质”转型。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校长要将“双减”进行到底,锚定绿色质量目标,构建学校绿色高质量发展体系,奋力书写教育提质的“绿色答卷”。 乡村教育要振兴,更要振“心” 天台县始丰中学校长 夏积武 做好乡村教育振兴文章,在于着力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落实乡村教育振“心”文章。始丰中学围绕“创现、提质、课改”三大主题,发扬“追求精致,走向卓越”的精神,秉承“循育人本道,启生命自觉”的办学理念,遵循教育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坚持以课改强校,在乡村教育振兴中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一、改革驱动——守心 坚持“本道教育”课堂改革不动摇。坚持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坚持用好“学习小组”、自主发展学典两大载体,从研究学法入手,攻坚克难,切切实实改革教法,认认真真指导学法。强化细节,精准教学,提升课堂效益。学校已连续八年荣获天台县教学质量发展性评估一等奖。2016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典型经验交流会在始丰中学召开,同年被《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授予“全国十大高效课堂示范学校”。 二、文化引领——立心 在学校文化理念的统一指导下,突出年级文化建设的自主性,实现扁平化设置。从显性文化到班级小组文化建设,贴合三个年级各自的特点。以文化为抓手,推进德育精细化管理,探索德育新途径、新载体。七年级突出习惯养成,八年级体现青春自律,九年级展现中考冲刺。让文化熏染学生,内化为精神。 三、活力激发——用心 对事业的追求达到一心一意时,思想将不再流浪,行动将不再迟疑。学校致力于教师队伍建设,向队伍建设要质量,以质量提升求生存。积极推荐教师参与成才工程,加强专业引领,壮大骨干教师、名师队伍;开展常态化教研,集体备课钻教材,课例研究磨教法,以研促教;“青蓝工程”、啃读经典,班主任论坛,以多种活动培育青年教师。学校荣获2022学年浙江省2019-2021年度校本研修先进集体,2021学年天台县教学大比武中各学科共有六位教师获得一等奖。 四、内在诱发——“动”心 一是德育为先,激励不断,让学生“想学”。学校、班级文化的渗透,内化为自主学习意识,让学习从“心”出发。二是方法为路,加强指导,让学生“会学”。依托自主发展学典、“五步三查”模式,用好“独学”会预习,用好“群学”能交流,用好“展学”会质疑。三是能力为本,鼓励创新,让学生“乐学”。课堂强调体验探究,培养学习能力;拓展课程的开发,如STEM课程、创客课程,让学生迁移创新,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在台州市首届中小学生KAVA搭建大赛中始丰中学的两个团队均获一等奖。四是评价为帆,保驾护航,让学生“愿学”。日、周、月的小组量化评价,先进学习小组的评比,能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