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教育 > 走进经典

『啃读经典先行者』解析思维五步法——台州市教师教育院经典共读第28期

信息来源: 教师教育院 发布时间: 2023-05-16 10:22 浏览次数:


近日,市教师教育院开展“走进经典 啃读经典”读书沙龙活动,教育院全体同志及局机关第二党支部部分同志参与啃读,特邀台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台州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李昌官博士进行专家导读。

本次共读以“解析思维五步法”为主题,围绕第二部分逻辑的探讨第七章内容,重点辨析理解反思性思维五个阶段及其对教育教学的独特意义。此次活动由教育院梁海华老师主持。

真知灼见

反思性思维五个阶段包含暗示、理智化、导向性观念与假设、推理、用行动检验假设,结合书中观点和个人见解一起研讨它们的内涵。

暗示是对困惑和问题的初步感知和分析,形式和数量具有偶然性和多样性,属于感性和随机的状态,需要进一步探究。理智化是对困惑和问题的明晰和界定,使情境中的困难和行动具体化,形成某种理性的真正的问题。

反思性思维的五个阶段可理解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与毛泽东的《实践论》的内在逻辑具有一致性,实践论认为人的认知有一个发展过程,第一阶段为感性认知,是一种直觉的认识,类似于暗示;第二阶段对感性认知展开理性化推倒,并进行规律性归纳总结,类似于理智化、假设和推理;第三阶段是理论应用与实践的过程,类似于五步法中的行动检验假设。

反思性思维的五个阶段不是一种固定僵化的顺序,它们是可以相互交叉并循环往复的,而每个阶段中又包含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专家导读

李昌官以导读的形式与大家展开对话。他谈到杜威的著作普遍深刻抽象,加上文化背景的不同,像《我们如何思维》这类涉及哲学层面的书确实较为难读,但作为一本讲思维的书,这的确是他迄今为止读过的最好的一本,其内容全面深刻有用,也是他推荐工作室成员的必读书目。

他建议从宏观层面分析把握杜威的思维观:第一部分思维训练的问题就是写作背景,对主要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逻辑的探讨是从学理和理论层面论述应该如何认识思维;第三部分思维的训练则是真正付诸实践。

他指出,从思维的目的看,杜威认为发展思维是各个学科的共同目标,这正是我们目前大多数课堂所欠缺的;从思维的深度看,杜威所论及的思维和我们日常理解的思维有很大不同,前者是连续的反复持续的思维,后者是零散的小家子气的思维,这就犹如理解数学宏观问题与狭义解题的区别,两者的深刻性不一样;从思维的性质看,杜威提倡的反思性思维是一种科学思维,不同于人本能习得的经验思维,反思性思维是一般科学研究的完整步骤,需经过训练把想法建立在证据之上,从合情推理演化为逻辑推理,是整体连贯,合乎道理的。同时反思性思维不仅注重思维的基本方法,还关注了思维的美德,是关照人的核心素养培养的思维。

我们学习反思性思维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一种优秀科学的思维品质,还在于其对于课堂实践的现实意义。对此,老师们通过若干问题与案例分组研读解析,碰撞思维。

李昌官指出反思性思维投入实践的关键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学科的特点,并分享了他将反思性思维五步法提炼为课堂实践三步法的转化应用:第一步呈现背景,提出问题。教师呈现隐含问题产生的学科内在逻辑及研究问题的必要性,学生提出要解决的理性清晰结构良好的问题;第二步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学习贯通,“瞻前顾后”联想结果,掌握活的方法据课堂实际进行理性有效探究;第三步回顾反思,拓展问题。运用新的知识内化迁移,进一步升华问题。

总结分享

市教师教育院徐美珍院长结合大家的交流探讨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感受,她认为今天学习杜威的反思性思维五步法对于实际教学有重大启示意义:一是从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学以知识为中心到杜威的现代教育学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二是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到主动的发现式学习、掌握式学习的转变;三是反思性思维最大的特点就是基于事实证据的判断,是循证的理性思维,不论成功与否,都蕴含了个体的价值追求,体现了求真求善求美的科学精神和人格品质。

“走进经典 啃读经典”是全市教师发展的灵魂项目,也是台州市教师教育院致力推进建设的品牌项目。按照“最好的教育是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的理念,我们坚持身体力行,坚持把推荐给教师学习的经典自己先学一步,坚持把“走进经典 啃读经典”读书沙龙作为教育院的常规学习项目。欢迎各位同仁一同走进经典,啃读经典,将教育经典读透、读活,用经典改变教育、用经典润泽人生!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