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啃读经典先行者』思维训练 天赋资源 ——台州市教师教育院经典共读第27期 |
|
4月3日,市教师教育院开展“走进经典 啃读经典”读书沙龙活动,教育院全体同志及局机关第二党支部部分同志参加共读交流,并特邀台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幼儿教育教研员高美娇老师为大家进行专家导读,指点迷津。 本次共读以“思维训练 天赋资源”为主题,重点围绕第一部分思维训练的问题 第三章内容,啃读探讨思维训练中的三大天赋资源“好奇心、暗示、秩序”,以及成人与儿童两大主体差异。此次活动由教育院吴珍婷老师主持。 我们天然具有得到反思性思维的潜在可能,这是令人鼓舞的。但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它们,又该如何将其转化为智慧的反思性思维,并科学引导儿童呢?大家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启本次共读学习。 好奇心 Q:观看视频,试谈谈你认为一个人的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如何变化? 视频中的孩子对一道鱼香肉丝充满了好奇,生发出一连串问题,但一旁的妈妈显然已被“十万个为什么”问得不厌其烦,一些老师看后也深有同感,认为一个人在儿童时期的好奇心最为丰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递减,两者呈现负相关。而另外一部分老师则持不同意见,高美娇老师现身说法,自我剖析,谈到自己随着年龄增长并未改变对周遭一切充满好奇的天性,不满足已有经验,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探索学习更新扩大自己未知领域的范围,可见好奇心的变化因人而异,并不仅是儿童的特权,长久保持好奇心的关键在于引导好奇心进入理智水平。 Q:视频中的孩子处于好奇心的哪个等级,请从成人和儿童两个主体出发,谈谈对好奇心三个等级的理解? 特邀专家高美娇老师就此问题与大家展开对话并进行了专家导读。她指出好奇心是自己幼教研究中幼儿学习品质的重要一项,具体到这个问题可以对接幼儿教育中师幼互动对话学习的三个层级。好奇心的第一等级是生理的(physical),儿童处于本能学习,主要表现为瞎鼓捣,在这一阶段教师主要为孩子提供材料引导儿童不断尝试,琢磨各种事情。好奇心的第二等级是社会的(social),也就是视频中的孩子所处的阶段,这一时期,儿童连续不断发问,在这样的对话互动中,老师的回应和指导方式是给予孩子尽可能丰富的经验,多样的经验叠加会使儿童隐隐发现自己有许多要探索的事情,理智的好奇心开始萌芽。好奇心的第三等级是理智的(intellectual),这一时期儿童产生学习目标,更加自主地学习,他们不再光提问题,而是开始尝试着自己去回答问题,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此时,教师的应对策略是开展项目化学习和主题课程,帮助儿童树立长远的目标并控制一系列联系的探究观察,进而将儿童引导到理智的高阶的学习中去。 高老师的导读与分享为大家打开了视野,理清了思路,将看似孤立晦涩的观点生动地串联起来,激发老师们一系列的深度追问:好奇心是如何消亡的?什么是优质的好奇心?如何呵护好奇心?培养好奇心,要规避什么误区? 暗示 书中将暗示译为观念,并具体从难易度、广狭度和深浅度三个维度来区分人们的这种心理反应和其发达程度。大家对这个抽象的概念的理解觉得很有难度,于是溯源到英文原文中suggestions一词,试图更换一个更为具象的中文词,例如联想、联系来帮助理解。几番探讨,大家普遍认为暗示代表着一种隐含的信息,由此及彼,引发先前的经验或相关的事物,最初不以人现时的意志和意图而自发产生。要想使其富有意义,需要人们作为思维的主体,对它们加以控制,以达到某种平衡状态。 秩序 看到秩序这个词,大家很容易就联想到去年共读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中儿童的秩序感,它作为一种心灵需要,具有天然敏感的洞察,在儿童感知世界的过程中被满足时,会为儿童带来快乐,而成人则因经验的固化而变得麻木。而本章这部分的秩序经过比较阅读和概念深读发现其中差异,它不是儿童所特有的,而是一种对于暗示控制的思维训练,只有控制连续发生的观念,成为有秩序的连续;用理智的力量,从先前存在的观念中引导出一个结论来,才能达成我们需要的反思性思维。 通过对杜威两本经典的持续共读,不难发现杜威在书中的很多观点从辩证法出发,往往没有标准答案,我们的啃读的意义也在于此,通过自主阅读、专家导读与合作探讨等形式,不断启发思考,持续追问,深入研究,碰撞出不同的思考维度,迸发出全新的见解感悟,并将经典理论与自身的工作实践建立联系,不断链接课堂育人追问自己是否真正理解。 “走进经典 啃读经典”是全市教师发展的灵魂项目,也是台州市教师教育院致力推进建设的品牌项目。按照“最好的教育是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的理念,我们坚持身体力行,坚持把推荐给教师学习的经典自己先学一步,坚持把“走进经典 啃读经典”读书沙龙作为教育院的常规学习项目。欢迎各位同仁一同走进经典,啃读经典,将教育经典读透、读活,用经典改变教育、用经典润泽人生!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