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州教育名家·我的成长故事【4】陈红:自觉鼎新 追求卓越 |
|
陈红,浙江省天台中学原副校长,正高级教师。列入2021年国家级人才培养计划、浙江省首批人才培养计划,浙江省杰出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首批“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导师、台州市首批名教师,台州市第七、十批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辅导全国化学竞赛5次受到中国化学会表彰。主持或参与研究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一等奖2项、省二等奖3项、省三等奖1项; 32篇文章在全国性期刊中发表,30本书正式出版。2篇文章分获国家级评比一、二等奖。 自觉鼎新 追求卓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成长过程中的一点感受。 请大家一起来看上面这幅图,如果不看图下面的说明,这个盒子的上下两部分,分别是什么颜色?再请老师们用手指覆盖住中间这一条缝,再去看一下。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能够看到,原来盒子的两部分是同一种颜色。 事实上,我们的成长过程也一定与所处的环境有关,打下了环境和时代的烙印。今天分享我的成长故事,就从我的童年开始吧。 01 我的老家,是天台县街头镇偏远而风景秀丽的后岸村。这个村庄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缺少田地,村民普遍很贫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经营石矿,经济得到改善。现在是4A级景区,主要经营旅游和民宿,村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我们家族从爷爷这一辈开始从事教育工作。爷爷早年是一位私塾老师,街头镇周边很多人都是我爷爷的学生。后来他在祥明乡小学当校董,管理学校,负责筹集资金,给老师发工资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父亲他们6个兄弟姐妹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除了小叔从事电机工程工作,三叔从事电子工程工作外,其余的四位全部都是老师。父亲先在浙江大学任教,后在天台教育局教研室工作至退休。到了我们这一代,我哥哥和嫂嫂都是大学教授,我的夫人也是天台中学的一位化学老师,也是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是教育改变了我们整个家族的命运,是国家的发展使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比较简单。当年应届考入了台州师范专科学校,分配工作的时候,我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农村高中——天台县街头中学。但是很遗憾,学校没有化学教师的职位给我,读化学专业的我只能当了一位数学老师。当时街头中学还办了复习班,我是又教复习班,又教高中数学。两年后,一个机缘巧合,我有机会进入了我的母校天台中学开始教化学。后来在浙江教育学院读了两年全日制化学本科,获得了理学士学位。此后,我一直在天台中学任教,期间去北师大学科教学论硕士班进修,还参加了安徽师范大学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 02 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许多师长和领导给予我很多帮助,他们是我成长的引路人。感恩是正常人应有的基本修养,不懂感恩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下面就聊一聊我成长路上的几位贵人。 我的小学启蒙老师是张正芳老师。虽然她是位民办教师,但是她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始终影响了我近40年的教育生涯。 王祖浩老师,原来在浙江教育学院教教学论,现在是华师大的博士生导师,也是课标制定组的初高中化学组组长。我第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就是在教育学院、在他指导下写的。 陈美卿老师,我们原来的化学教研组长。她不但关心我的专业发展,也关心我们年轻教师的生活。 天台一中和天台二中两校合并后,我有幸在郑志湖校长领导下工作, 他一直非常关心我的成长。记得2000年评特级教师,我是在郑校长的鼓励下才去申报的。当时申报要求中有一条“中学高级教师资格不少于3年”,可我才评下来一年半,需要破格评审才可以申报。也幸好有郑校长的鼓励,我才能大胆申报并顺利地评为特级教师。 另外,陈才錡校长、高良椒老师等许许多多的领导、老师、朋友在我的成长路上给予我诸多的帮助,我都心怀感激,铭记于心。 与参会的学员共勉——在成长路上我深深体会到,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崇高的追求。党和政府会记住每一个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只要我们牢记教育的初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不懈努力,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学生发展的同时必将使我们教师自身得到发展。我们不应刻意追求荣誉、职称、职务,应做好本职工作,促进自身发展。人的价值不在于索取和获得,在于责任和担当,在于为社会做出了什么贡献。有作为就会有“地位”。 03 教师的专业成长有许多影响因素,我今天分享的,主要是对我个人发展影响较大的两个信念、两个工具。 第一,爱是教育的基石。 我一直当班主任直到担任行政职务,与学生的关系处理的也比较好。我始终认为,要用热情和专业启迪学生,让爱陪伴学生健康成长。但是怎么才能走入学生的心灵呢? 我希望年轻教师能够记住这两句话:假如我是学生、假如我是学生家长。 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学生会感受到的。我教过的学生很多背后都叫我“红爸爸”。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假如我是学生我需要什么样的教学?假如我是学生我希望怎样的班级管理?假如我是学生我希望什么样的老师?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教育教学问题,就会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产生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不要认为学生家长是教育外行,我们应该倾听家长的一些诉求。学生家长的一些理念,可能比我们老师更先进。少部分老师关注的是“期末考好,我的评价会好;高考考好,我的脸上有光”。但是,家长看重的是10年、20年以后他孩子的发展,他们不会仅着眼于当下的一次得失。当然过程很重要,每一次考试都重要,但是10年、20年以后的发展更重要。所以从家长的视角,从更长远的维度去思考我们的教育和教学的问题,将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第二,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学习力主要由三个方面决定,学习的内驱力——“我想学”,学习的方法——“我会学”,学习的意志力——“我能坚持学”。 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要向书本学习——理论指导实践;向实践学习——实践出真知;向同事学习——少走弯路;向专家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学生学习——教学相长,向自己学习——反思超越。 有了这个意识,我们还需要相应的工具,什么工具有利于我们成长呢?我在这里提供我印象最深的两套工具。 第一个工具就是反思。用我们化学的术语表述,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郑志湖老校长也引用名家的话,经常在天台中学教师大会上说,“如果一个老师每节课都写教学反思,那么三年以后你很可能就会成为一个名师”。是的,我也赞同他的观点。事实上,每一节课上好后都应修改学情分析、修改教案,因为我们的教是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我们可能对学生的了解并没有预测得这么准确。 反思的类型,主要有技术性反思、批判性反思。技术性反思:寻找自己与常规工作要求的差别(规范)。批判性反思:挑战自己的思维定式与行为习惯(创新)。 反思的方式,主要有通过自己作为学生体验的反思;通过自己教学过程的关键事件反思;通过学习理论的反思;通过观察名师的反思;通过学生、家长、同行与学校评价的反思等等。 老师们,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不是一倍两倍,而是成千上万倍。如果我们能够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那么我们必将得到更快的发展。 第二个工具,学科教育素养。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综合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我认为学科教育素养主要包括6个方面: 第一项,教师的政治素养。教师肩负着为学生全面发展保驾护航,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教师政治素养是做好各项工作的保证。 第二项科学和人文素养,第三项学科专业素养,第四项学科教学素养,第五项学科课程素养,第六项学科技术素养。 那么这个工具怎么用?老师和工作室领衔人可以通过对照要求,找出自己哪一方面是短板,我们要弥补短板;知道哪个方面是特长,我们要扬长,使这一方面更加突出。也就是说要在全面基础上有个性化的发展,形成教学特色,使教师特色发展,逐步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那么,怎样来提升学科教育素养? 第一,持续阅读。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善阅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会读书的学生。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呼唤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为中心、素养为本”,教师需要借助书籍作为阶梯登高望远,阅读是教师提升学科专业素养和人文科学素养的重要路径。 第二,换位思考。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不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你的研究、你的教学很有可能都是别人做过的。因而,一定要找与别人不同的地方,要努力寻找创新点。 第三,坚持科研。教师应该有基于理解与实践的教学主张,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例如,我们名师工作室基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申报省教科规划课题《高中学生化学问题解决路径与可见教学的研究》,通过对高中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内在心理图式的外显研究,找出影响学生问题解决的相关因素;发掘可见教学设计要素,形成教学实施策略;开发相匹配的教学评价方法,为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供可操作性技术支持。研究提升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在全面基础上的特色发展;课题成果获得了省优秀教科研成果奖一等奖,并多次通过会议等途径向省内外做推广。 我还主持或参与了一系列国家和省市课题的研究,并将这些成果通过一些全国性的大会分享,比如全国新高考与化学教学专题研讨会、苏教版高中化学新课标教材研讨会等。通过这些平台,把我们台州名师工作室的一些经验、成果向省内外推广,为使提升我们台州教育的知名度贡献自己绵薄的力量。 第四,借助名师工作室。比如工作室的一些学员,学科技术素养有待提升,我们工作室就针对性地进行微课制作、网络技术、化学专用软件等学科技术素养相关的培训,通过查漏补缺使学员的各项学科教育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 由于时间关系,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不妥之处,敬请批评。谢谢!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