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读经典』发现兴趣,在生活教育中生长——台州市教师教育院开展读书沙龙活动 |
||||
|
||||
3月14日,市教师教育院开展“啃读经典”读书沙龙活动,局机关第二党支部部分同志参加共读交流。本次沙龙由教师教育院王老师主持,以“发现兴趣,在生活教育中生长”为主题,围绕2022年共读书目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第一部分教育心理“与意志训练有关的兴趣”,集中探讨“兴趣”的深刻内涵与外化方式,共同提炼教育智慧,共话教育生长。 环节一:细读分享炼智慧 沙龙伊始,大家在主持人的引导下饶有兴致地观看卡通小视频:孩子们兴奋地谈着自己的心愿:“我想成为一名医生,因为医生可以帮助病人,我想成为全世界最好的医生;我想成为一名舞蹈演员,因为舞蹈演员可以跳出漂亮的舞蹈,我还想成为最好的舞蹈演员……” Q:请结合“与意志训练有关的兴趣”的阅读,点出其中蕴含的经典教育理论,并谈谈如何促进儿童兴趣的生长? ■ 杜威认为兴趣包含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源自于孩子的天赋本能,他会在活动中全神贯注,主动努力地去维持。而间接兴趣的产生,则是让一些无关紧要的甚至令人厌恶的事情在一定情境下获取,关键在于能否把握整体,如果整体是孩子自己的活动方式,那么个别事物也就获得了兴趣。所以我认为,不论是直接兴趣还是间接兴趣,促进兴趣发展和实现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主动选择以及能否将外部的客体转化为自己真实的内驱力,不断努力创造“兴趣”。 ■ 杜威认为“儿童身上存在着天生的兴趣。”但我想这并不代表兴趣会凭空产生,作为教育者为孩子提供兴趣发芽的条件也十分重要。如果孩子没看过足球,他不可能会对足球产生兴趣;没看过舞蹈或者跳过舞,他不可能会喜欢跳舞,所以广泛的尝试和体验很有必要。当然还要区分三分热度和终生兴趣的差异,特别是在兴趣发展的初期,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鼓励必不可少,以我的女儿为例,在她真正开始学习跳舞的过程中,练习的艰辛会让她时常萌生放弃的念头,这时我会鼓励她,表扬她的点滴进步,帮助她实现真正契合个人心智发展的持久的兴趣。 ■ 我想到蔡志忠先生,他15岁成为职业漫画家,立志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通过漫画的形式传播给全世界,他觉得这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事情。每天工作18小时,他从不觉得辛苦,因为他觉得这不是工作,而是他的兴趣所在。无独有偶,纵观那些在自己从事的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他们甘之如饴的工作在我们看来其实并不轻松,但他们却总能葆有热情,干劲满满。这和书中杜威所持的兴趣观点不谋而合“在冲动或习惯与克服困难的关系中,儿童感受到这些困难,由此它们的意义得到了赏识,产生了增值。因为这个原因,儿童产生了一种动机,他们准备迎接和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我想这就是获得与意志训练有关的兴趣的过程,这标志着训练有素的心智达成。 ■ 我们一起来关注书中提到的一场教育诉讼:兴趣论者提倡给学习内容添加趣味,从而保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努力论者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无趣之物。两种观点看似很有道理,但都忽略了一个根本的事实“兴趣真正的原则,在于承认事实或者主张的活动形式和自我的同一,在于行为人自己生长的方向。”只有内生的真正的兴趣才是持久的,只有当儿童内在感知到了,它们才是有意义的。在课程改革中,只有基于孩子的经验和兴趣去组织课程内容和实施教学,才是有生长价值的。 ■ 我来谈谈我的一个学生,她曾对数学课堂畏惧不已,却在创意画上创新不断,在学校画展、板报评比中尽显风采。这也许还是原始的、不确定的和暂时的兴趣。经过几次“闲聊”,在我的鼓励下,她尝试绘制数学学科的思维导图,引来大家阵阵惊叹,并将函数图像、圆锥曲线图形组合进行作艺术创作,荣获多个奖项。于是,她对未来走设计、创作、美术道路慢慢坚定,对数学竟也有了几份亲近,后来也如愿进入理想学府深造。杜威说“现在就必须利用他涂鸦的兴趣,不是为了十年后他能……,而是他现在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它们是起点,是创始力”、“它可能使他在另一个领域提前起步,使他日渐成熟”。如果我们教师能正面面对学生兴趣这一经验,并用自身经验来审视,及时利用,使兴趣更丰满、更广泛、更精致,这就佐证了杜威强调的“教育是属于经验、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 ■ 我补充一点,兴趣在其现实中是运动不止、不断生长着的,是更加丰富的经验和更全面的能力,我们教育者可以针对儿童兴趣发展的无限可能,来助力最终实现,发挥自己的可为与有为。小视频中那些孩子的回答涉及诉诸兴趣实现的目的,这里也对应了书中蕴含的经典理论“目的是兴趣的方向,是兴趣活动的助推器和总设计师。……理想的价值在于可能的实现。”理想的存在帮助兴趣更好的生成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而内生的兴趣为最终理想的实现保驾护航,两者相辅相成,形成良性的动态循环。 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动画,激发了大家如此热烈的探讨,从一开始的懵懂晦涩到聚焦书中的经典理论,抽丝剥茧,问题的答案,就在这样的啃读中,渐渐清晰明朗起来。 环节二:深度辨析话教育 Q:审视这个部分的标题“与意志训练有关的兴趣”,辨析杜威的兴趣和我们平时理解的兴趣有何不同? 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儿童成为更好的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促进有血有肉的人的自主发展,都是植根于儿童自身的成长。纵观兴趣理论的发展阶段,从卢梭的崇尚自然,到康德实践理性中的兴趣,再到赫尔巴特基于教师心理学的兴趣,发展到杜威基于儿童心理学的兴趣,构成了完整的框架体系。 纵览整个章节,以及通过第一环节的探讨,大家明确杜威的“与意志训练有关的兴趣”属于教育心理学的范畴,它既不是一时的好奇,也不是一种爱好,和我们平时所谈论的有趣或感兴趣的说法也有着本质的不同。在杜威看来,兴趣是有活力的、投射的、有推进力的,这个观点和小视频中孩子们的话语最为契合,它是孩子内心自发的,天赋的冲动,是儿童不断生长的源动力;兴趣是客观存在的,是知情意的一体认同,假设这种一致性的条件得到保证,我们既不需要诉诸纯粹意志的力量,也不需要忙于让孩子对事情感兴趣;兴趣也是主观的,它意味内部的自我意识、情感和价值,意味着调动一切的内在,参与、体验、品质、意志……有情绪性的、积极的和客观的一面,这和教育即生长,教育即儿童的本能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我们需在理解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教育思想中,不断实践、研究和创新,发现并促进孩子的兴趣成为一生的志趣。 思想蕴含着过程,蕴含在具体的情境中,这就是教育的难点和高妙。通过学习教育本质性的东西,不断地去追问和思考,反思教育教学,这是我们啃读杜威作品的一种方式。 “走进经典”是全市校本研训的灵魂项目,也是台州市教师教育院致力推进建设的品牌项目,而“啃读经典”是“走进经典”的进一步深入,是更加深度、更加系统、更加专一的学习形式。按照“最好的教育是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的理念,我们坚持身体力行,坚持把推荐给教师学习的经典自己先学一步,坚持把“啃读经典”读书沙龙作为部门的常规学习项目。欢迎各位教育同仁一同走入经典、啃读经典,将教育经典读透、读活,用经典改变教育、用经典润泽人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