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事教师教育
走进经典·啃读经典:行动案例【1】玉环市环山小学
  • 日期: 2022- 03- 29 15: 26
  • 来源: 教师教育院
  • 浏览次数:
  • 字体:[ ]

百年环山 · 传 · 百年书声

老师一旦停止了经典阅读,一个学校就停止了前进!


玉环市环山小学是浙江省百年名校,台州市首批校本研训示范学校。学校以传承与创新为使命,打造以“儒雅”为核心的校园特色文化,高品质塑造学校精神。“儒雅”是环山小学文化品牌的灵魂,我们认真解读新时代儒雅教师的内涵,提出儒雅教师发展目标:学思结合、知行合一、不断超越自我、具有民族根基与世界眼光的现代教师。以“大树成长理论”构建教师专业成长六阶段模型,以校本研修为抓手,以“走进经典”为依托,启动“四雅工程”,培育“四善教师”。

选书荐书 · 循 · 技艺法道

教师阅读,读什么?

白岩松在题为《作为一个人而读的书》的文中,把自己的读书分为工作性阅读、职业性阅读和作为一个人的阅读。工作性阅读是指每次为做节目进行的阅读;职业性阅读是指为积淀自己的专业底蕴而进行的阅读;作为人的阅读,是指为丰富人生内涵而进行的阅读。受其启发,结合校情,明确我校选书荐书“三依据”:

依据一:学校特色——儒雅教师要有广博的阅读视野,为学养而读。

依据二:大树成长——不同发展阶段教师都要有精深的教育教学知识,为专业而读。

依据三:名师路径——学校省市名师在不同成长阶段读不同的书,为未来而读。

由此构建了“T”型教师阅读框架图(见图1)。T型教师是指按知识结构区分出来的一种新型教师类型。“—”指向阅读的广度,指向阅读的广度,使其拥有广博的知识面;“|”指精深的教育教学知识,从技入道,指向阅读的深度。

由技艺法道出发,我们架构了“环山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阅读阶段图”(见图2),努力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采撷适切的书籍,逐渐提升阅读高度,助其掌握精深的学科知识,促教育、教学素养的提升。

以新苗期青年教师为例,指导读教学技能的课堂实录类书籍,再融入教学艺术类的书籍,逐渐增加教学方法、教学原理类书籍;最后更上层楼,读直抵学科本质、体现教学思想的书,使其逐渐拥有自己的教学思想,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遵循“环山小学选书荐书三依据”,在教师读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做到了“远近兼攻”“内外兼修”,既立足眼前,又放眼长远;既关注了对教师文化底蕴、精神能量的修炼,又重视了对专业成长的引领,帮助教师通过阅读拓宽专业视野、精进专业行为,增添专业情趣,享受专业幸福。

经典篇目如下:

读书论书 · 悟 · 情意法理

教师阅读,怎么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认为学和思相互助兴,读书引发思考,带着所思的问题读书,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我校教师阅读品质发展历程如下:

教师阅读由随意到聚合,从浅表到深入,从任务驱动到人人卷入、自主有目的阅读,从漫读无痕到摘录留痕再到联系教学实践,撰写心得反思,环小讲堂举行读书报告会、交流会、实践会。在共读中交换思想,产生新思想,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我们提炼了四步闭环“季读书”流程(见图4),一本书的结束,正是另一本书阅读的开始。

阅读经典,我们积极寻求将一本书读透的模式,全校共读《论语》。我们读论语、谈论语、书论语,组织全校教师测试论语名句,分享在实践中运用论语的经验。邀请校外专家开设论语讲座,校内论语爱好者分享阅读心得。由此我们又读了一大批和《论语》相关的书籍。2015年,全校教师共读《静悄悄的革命》《学校的挑战》。在阅读中我们遇见了教学变革,领悟到只有开放自己的教室,学生之间才能开展高品质的合作学习,要掌握倾听艺术才能更好发展自己和学生……

我们还发现“倾听”一词不仅高频出现于《静悄悄的革命》,而且也高频出现在卡尔·罗杰斯的《论人的成长》,同时也出现在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中。

我们体会到“倾听”之于教育的意义,继续探究“倾听”的价值,逐渐形成了儒雅教师倾听礼仪:  身体语言:身体微倾,目视对方,面带微笑,神情专注,点头示意……内核表现:捕捉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信息,琢磨学生话语中的微妙感情、心情,弄清其真正意图……     

在阅读的引领下,老师们见缝插针读,“两分钟法则”读,博观约取,渐思渐悟,渐悟渐行,融通情意法理,致敬教育的原乡。各项工作由经验走向规律,开始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

知书践书 · 达 · 教学醇境

教师阅读,如何回归?

“知书践书”是让阅读回归自我、回归实践的最好路径。阅读与实践相伴相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助老师们告别教学之疵境,走出教学之稳境,走向教学之醇境,最终拥抱教学之化境。

一、 阅读:行走在教育管理的田园里

2018年,我校成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儒雅教育携手行知思想,全校掀起学陶师陶践陶热潮。我们深入研读先生系列文集,汲取并引进“小先生制、生活力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思想精髓提升全校教师的育人素养。成立了校行知班,以行知思想指导校德育团队开展相关工作。儒雅教育因为行知思想有了抓手和落点,行知思想因为儒雅教育有了诗和远方。班级管理因此有了理论高度又有了文化皈依。

2019年,贵州贵安新区马场中心小学高艳校长带领团队到我校跟岗学习,参加“环小讲堂——陶行知教育思想之班主任主题论坛”后,被我校德育团队将阅读所获化为班级管理的智慧深深感动。高校长说:太震撼了,一个个都那么优秀!

二、 啃读:探航在教学改革的深水区

自2017年成为浙江省首批精准教学实验项目学校以来,我校确立了“以数据思维促精准教研,以精准教研达精准教学”的研究思路。全校教师先后共读《大数据》《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学》《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重构作业》等,以融理念将经典阅读与校本研修、主题教研紧密联系起来,以深度阅读促深度教研,形成极具环山特色的阅读成长链。

2020年寒假,共读《大数据》。因疫情无法线下汇报。我们另辟蹊径,以微课形式让交流分享如期,导师分组点评,最后学校微信公众号推送展示。阅读《大数据》,进一步推进了精准教学,老师们形成了良好的数据意识与数据思维。

2021年暑期,共读《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采用全书导读与章节导读相结合的方式,点面结合,汇报交流探讨,对教学目标的分类及其重要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教研组提炼出了基于目标的“五·四”闭环活动流程。在书籍精髓的引领下,无论是执教者还是观课者,课前、课中、课后都基于目标参与活动,人人卷入,向更精准、更专业迈进。

2022年寒假,趁热打铁,阅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本书的灵魂概念“理解”“大概念”“以终为始,逆向设计”等冲击着我们的教学视野。老师们开始尝试以“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来逆向设计。目前,我们正开启《重构作业》一书的阅读,努力做到精准定标,科学施教,让目标、设计、作业、评价趋向一体,实现课堂的翻转与蜕变。

百年书声 · 启 · 明亮未来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劝学》有言:“学不可以已。”维果茨基亦云:“教学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随着阅读视域的不断拓宽,老师们走出阅读舒适区,思维方式悄然改变。

一、形成校本阅读链

我们以教引读、以问研读、以研深读,阅读从零散走向聚合,书书相连,形成极具环山特色的阅读成长链。帕斯卡·梅西耶说:“爱读或不爱读书,一眼就看得出来。”在台州市首批校本研训示范校实地考核中,学校教师的精神状态和言语表现,得到了台州市教师教育院的高度赞赏。

二、形成草根研究链

在省精准教学项目的推进中,在阅读链的引领下,在2020学年“基于目标的精准教研”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基于数据的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提升的精准教研模式研究》。以精准教研促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提升,以作业数据反观教学目标的精准达成,助“双减”落地,助轻负提质发生。

正如蒋勋先生所言:我相信“最好的”其实是包含了自己探寻、摸索的过程。基于校本的草根研究,肥沃了环山教与学的土壤。

三、有境界自成高格

教师阅读由易至难,迎难而上,在经典源头致敬生命的原乡。很多老师通过经典阅读,走过专业发展高原期,走向教学新高地,迎来教学路上的又一个青春。

5年,新增省特级教师1名,省教坛新秀1名,一位老师被遴选为台州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台州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选,市县级名师、名班主任、骨干教师10余人。学校现有2名省特级教师、市县级名师工作室5个,是玉环市名师层次最高、数量最多的学校。与阅读相约,与成长同行。


走进经典的路上,万语千言的心声:

● 林巍:“求联”让草根阅读更接地气。带着需求去阅读便会时时刻刻关联着教学的本职工作。佐藤学《教育方法学》与卢真金、吴卫东的教师专业成长,让我悟到全世界的教育都是共通的,所有改革教师的教学行为都是促使学生更好的学习。

● 彭新枝:阅读,能发现很多触动人心的词句。阅读《正面管教》,“共情”一词留在了我的心里。阅读杜威先生的《我的教育信条》“教育的起点是儿童自己的本能和力量,如果教育者的努力不与儿童主动而独立进行的一些活动联系起来,教育就会变成外来的压力和强迫。”这句话时时提醒我,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以生为本。教育是不断激发儿童的内驱力,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

● 邓芳:阅读以柔软、无形的力量默默地改变着我和我的课堂。读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改变我对习题仅用于检测的原认知。作为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物化证据,我需要设计哪些支架,将内容如何展开来学习能帮助学生达成目的。认知的改变带来的是教学的改变,更带来了课堂转身。

● 沈琼宇:阅读经典名著,有了与教育大师们对话的机会。经典名著中很多晦涩难懂的理论和词汇,曾经让我望而却步。一个词,一句话都要琢磨好久。如何能与经典有效沟通?我必须结合实际,在理论与实际间搭建桥梁,从自己了解的观念、想法、行为中找到契合点。阅读经典训练了我的思维能力,把我引到更正确的教学之路上。

● 张梦圆曾经,我总待在自己的阅读舒适区,教学时一味地模仿他人,邯郸学步,不得其法;而今,在学校每季组织的读书汇报会的影响下,我慢慢捧起了一部部经典专著:《大数据》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对精准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以终为始重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勇气》《教育的情调》等洗涤了我工作时的疲乏,点燃了我更多的激情与动力……经典阅读滋养着我,引领着我在更广袤的学习区里探寻无限可能。

● 王郑远: 每一本书,都暗含着一种可能性。阅读正在为我们堆积可能性。通过校系列阅读活动,我从一开始的对学生只有表扬,没有批评,班级没有纪律可言,到现在的先严后宽,恩威并施,努力培养学生的听课习惯、作业习惯等以改变人性。从一开始的对于后进生的炸毛,到现在看淡学生的成绩,静待花开,也许他在别的方面会有更高的成就。从一开始的追求课堂中的激情四射,到现在的尽量让每个孩子都能有静静思考的时间。不仅仅是阅读,更是同伴交流、各类教研活动,让我思考,让我改变。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