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经典』教育机智:用真诚与责任引领生命成长 ——台州市教师教育院开展读书沙龙活动 |
||||
|
||||
7月5日,市教师教育院开展“走进经典”读书沙龙活动,本次沙龙特别邀请了局机关第二党支部的部分同志参加,台州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童文兴参与共读交流。 活动由教师教育院彭老师主持,围绕共读主题“机智与成长”,大家重点阅读《教学机智》第七章,辨析与探讨“教育机智”这一核心概念,结合具体案例分享感想,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该书第七章从“教育机智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教育机智做什么”“教育机制如何实现它的目的”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教育机智,对各个方面进行了十分深刻的思考和有益的探索。 1. 什么是“教育机智”,它和通常意义上的“机智”有何不同? 教育机智是在教育情境条件下发生的机智应答与行动,具有多重表现形式,从词源的角度看,蕴含着交流联系、接触碰撞、关爱感化的深远意味,而一般意义上的机智则没有这样的丰富内涵。 教育机智是一种教育的智慧与能力,与技术层面的教育技巧不同,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它主要体现在与孩子相处的关心取向上,是从孩子的真正成长出发,是从孩子成长内在去探求原因的细腻情感,是自然而然生发出的教育情怀。 教育机智和普通机智有个共性,就是在现场发生的即席创作,需要保持敏感,全身心投入。而教育机智可使教育者有可能将一个没有成效的,没有希望的甚至是有危害的情境转化成一个从教育意义上说积极的事件。因此教育机智和普通机智最大的区别就是具有教育学意向,一般的机智只是解决问题,而教育机智不仅解决问题,也包含关注孩子此刻的感受与情感的教育学意向,这种意向加强儿童的真正生存和成长。 要辨析教育机智,可以尝试从正反两面理解,即“教育机智不是什么”和“教育机智是什么”。非机智是本能的情绪发泄,而教育机智是站在儿童立场的理性表达,是一种专业的爱。成人在深切关心的前提下,将教育智慧的意蕴诉诸外在表现,总是做那些对孩子好和正确的事,最终指向孩子的美丽成长。 2. 阅读本章后,您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或一句话是什么?并简要阐述您的理解。 “一位机智的教育者认识到跨过街道走过来的不是孩子,而是老师……老师应该站在孩子身边,帮助孩子认识要跨过去的地方,为孩子寻找有效的方式,帮助孩子顺利走到另一边来,走到这个另外的世界中来。” 这段话对我最大的影响是思维的改变,即把孩子看作主体,教育者需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扮演“引路人”的角色,将他们“引入”这个世界。由此也更能理解与领会一个机智的教育者的使命担当。 “尽管还有不少孩子尚未弄明白或掌握好一个新概念或技巧,老师就迫不及待地想朝前赶……孩子学到的是失败、成绩差和自尊心受挫的滋味。” 这句话我读后很受触动,尽管大家都深谙此理,然知易行难。在现实生活与教学管理中,我们常常忘了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找到适合他们每个人的调子,逐渐失去耐心,转而逼迫、控制孩子,揠苗助长。久而久之,孩子的独特性被磨灭,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也日渐疏远,这不仅使孩子陷入挫败,也使我们自己备受煎熬。 “对孩子的经历保持开放,意味着努力避免用一个标准和传统的方式来处理情况。” 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是,我们不能把孩子当作是流水线上的商品而简单地物化。每个孩子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对于他们的体验要保持理解,允许存在不完美,特别是要以一颗宽容的慈悲之心去了解背后的原因,去感同身受他们的身不由己。尊重孩子的天性,给予他们成长中的空间和时间,与孩子保持一种开放的关系,多去探索相互的感情并保持紧密联系,而不是以审查的姿态去批评、苛责。 “对孩子信任就是给予孩子以力量。” “学会使用能培养一种接触关系的谈话方式、语调和措辞方式看起来不是很难……但实际上却与那种有机智和智慧本身由衷地发出的言辞大不一样……通过一套受过训练的语言练习不可能建立一种心心相印的情感,因为机智的言语是植根于具体的情境中的,无法通过一套固定的模式和公式捕捉到。” 整个章节中各种精辟观点互相串联,都在不断激发我的自我反思,在阅读的过程也是逐渐领会理解,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的过程。特别是这两段话让我颇有感触,我概括为两个关键词:“真诚”和“信任”。真诚和信任意味着全身心的投入,意味着利他的付出,意味着一种积极向善的力量,它们是构建成人与孩子间紧密联系的粘合剂,是教育机智的底色与根基。 来自组织处、机关党委、教师教育院的各位同仁的互动问答和热烈讨论,用一个字概括,就是“活”——思想的交锋与碰撞,思维的拓展和升华,实践的反思和探索。大家把范梅南的经典之作《教学机智》读活了,也给读书沙龙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童文兴欣然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童书记用“责任”二字高度凝练了第七章内容,他指出追溯教育机智的内核,其原动力来自于自我对他人由内而外的责任。正如范梅南所言,教育机智是一种我们拥有责任的表达方式,我们以此来保护、教育和帮助孩子成长。“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校长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就是因为她对大山里女孩的深深责任感,懂得改变一个女孩就可以改变三代人。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童年正是接受学校教育的年龄,教育对人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所以作为教育者,如何正确科学地实施教育行为,这份责任是很沉甸甸的!所有的教育机智,都是基于责任的深切表达。我们不能凭本能凭经验凭大流凭情绪来实施教育,因为一个微小行为可以伤害一个人,也可以挽救一个人。当然,这份责任不仅来自对个体生命的深度关切,更来自对社会、国家、民族美好未来的深切关注。 责任的履行方式是学习,不学习而讲责任就是空谈。所以,教育机智来自于经年累月学习钻研的厚积薄发,是教育智慧积淀的娴熟转化,绝不是急中生智、灵机一动的技术技巧。正如书中所言“个性成长就是深层次的学习”,“走进经典”不在于懂得一些教育的知识和道理,不在于会说几句道听途说的名人警句,而在于对自己的无知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不断深化改变我们对教育的认知,让我们的教育认知不断变得科学,不断贴近教育真理。所以,“走进经典”实质是走进自己、了解自己、反观自己的日省日新的渐变过程,从而实现古之学者为己的修炼目标。 “走进经典”是全市校本研训的灵魂项目,也是台州市教师教育院致力推进建设的品牌项目。按照“最好的教育是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的理念,我们坚持身体力行,坚持把推荐给教师学习的经典自己先学一步,坚持把“走进经典”读书沙龙作为部门的常规学习项目。欢迎各位教育同仁一同走入经典,品读经典,将教育经典读透、读活,用经典改变教育、用经典润泽人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