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学校文化品质 把握教育变革态势——台州市刘国华知名专家工作站第三次活动举行 |
|
7月8日-10日,台州市刘国华知名专家工作站第三次活动在天台举行。此次活动聚焦学校文化建设,开展深度学习和研讨。工作站专家刘国华以及核心成员,台州市教师教育院、天台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参加活动,台州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童文兴参加活动并讲话。 7月9日上午,工作站活动在天台县三合中学进行。活动既有三合中学的经验分享,也有学校之间的交流互动,更有专家的精彩讲座与市局领导的重要讲话,内容丰富,令与会校长们受益匪浅、意犹未尽。 三合中学奚圣伟校长介绍了学校的文化建设,分享了自己的办学思考。基于三合中学“创和雅校园,办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从“文化立校”、“师资强校”、“质量兴校”等几个方面,既展示了学校在文化建设、师资培养、幸福教育等方面的一些做法和取得的成绩,也反思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仙居县下各二中的胡益军校长进行了坦诚的交流。 工作站领衔人刘国华校长作了题为《文化让学校更有品质》的主题报告。 刘校长从“赢”字说起,用拆字法巧妙地提出了一位成功的校长应具有“牺牲精神、口碑传播、日积月累、利用资源、小事做起”等5个条件,赢在物质,更赢在精神和行动。刘校长明确提出了学校文化对学校建设的重要性。他认为,办学归根结蒂是办文化。文化,能让学校发展找到根基,让教育生活更有品味,让师生成长更加幸福,让学校发展更有活力,而校长就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刘校长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建设学校文化。 校长要有“文化立校”的定力。刘校长以他在上海甘泉外国语学校49年的坚守和办学经历,分享了他的办学智慧、办学勇气,强调定力来自于文化意识、文化思考和文化自觉。 校长要抓住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从理念文化、环境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五个方面进行系统化地建设。在教师文化上,要特别注重提高教师的抱负水平,聚焦专业素养,营造和谐氛围,赢在团队合作。 校长要有学校文化管理的策略。一个学校的文化建设,应以价值引领为先导,以项目推进为载体,注重激励是保障,动态管理是关键。“眼中向着未来,心中装着学校,脑中想着学生,手中抓着变革,全身干着事业”;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文化管理中,才能取得成果。 刘校长反复强调,文化才是核心竞争力。一所学校,赢在“文化”,最终赢在学生的发展。刘校长的主题报告,妙语连珠、深入浅出,不仅打开了学员们的视界,也提供了许多接地气、可操作的思路与做法,令在场学员醍醐灌顶、振奋不已。 童文兴副书记作总结讲话,他深情回顾了自己在三合中学求学的经历,指出一个好的乡村学校,可以承载一代乡村孩子的梦想,改变一代乡村孩子的命运。在新时代,乡村学校建设遇到了社会追求共同富裕、教育追求优质均衡发展、教育目的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性机会,推进乡村名校建设特别是乡村初中崛起是正当其时,也是机不可失。 童文兴充分肯定了奚圣伟校长的汇报,认为奚校长具有“会思考、有激情、想变革”的优秀领导素质。但光有激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有改变现实的能力底气。刚才刘国华校长的《文化让学校更有品质》的讲座,以自己的所在学校为案例,听后让人醍醐灌顶。刘校长之所以能够带领甘泉外国语学校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就在于刘校长本人是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人,并自觉以文化的品质来定位学校、发展学校,让学校里的任何一件事,都有文化的内涵,有文化的态度。我理解,文化就是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到极致,做出态度来。文化是一个学校精气神的体现,而不仅仅是写在墙上的高大上符号,是做出来活出来的精神气质。而这恰恰是我们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一个问题。 童文兴提醒诸位校长,教育改革箭在弦上,势在必行,教育者不能再以应试教育的老眼光看问题,而应当打开自己的眼界与格局,认识到这种改变的不可改变性。校长们要提升教育境界,要意识到自身的改变不仅仅是关系自身,而是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的境界,影响成百上千个孩子的人生。校长使命重大,应审视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葆有如饥似渴的学习热情,坚持做一个教育的“理想主义者”。 下午, 工作站活动继续在天台县平桥镇中学进行。 平桥镇王太标校长就《着力打造至善校园文化,努力推进乡村名校建设》等作具体汇报,重点介绍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校园文化、育人路径以及存在的问题困惑。工作站核心成员交流发言,三门沿江初级中学叶贵李校长分享了自己的办学思考;三合中学奚圣伟校长提出了“如何解决教师职业倦怠、如何让学生真正有幸福感”的困惑。 面对校长们的思考和困惑,刘国华校长一一点评回应,并对“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作了独到生动的阐述,指出校长们要有深厚的教育情怀和饱满的教育热情,校长要成为楷模,传递一种正能量,以此来影响教师,教师再影响学生,形成“蝴蝶效应”;要竭尽全力,了解教师的特长、兴趣、爱好,创造各种平台,激活人培养人,让教师找到成就感;要发挥智慧,让优秀教师带动普通教师、让优秀学生带动学困生等方式,创造师生双赢局面。刘校长特别强调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现学生的潜质,激发内在的美好。 台州市教师教育院徐美珍院长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感受。她认为刘校长是工作站的灵魂人物,高位的引领、系统的规划、精心的设计使每一次活动都是高质量的深度学习。此次活动主题明确、形式多样,刘校长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阐述层层深入,内涵丰满,具有独到的文化理解。针对王校长的汇报,她深入阐述了“至善”理念的内涵和路径,同时希望工作室成员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真正笃行文化立人、文化立校。 天台县教育局赵国浪副局长肯定了此次活动的重要价值,希望多在天台举办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校长有机会参加学习,不断提升初中学校的办学水平。他还介绍了天台“乡村名校”建设的历程和阶段性成果,表示乡村校长完全可以有信心、有勇气、有能力去振兴乡村学校。 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童文兴总结发言,他指出初中教育是教育链条里的最薄弱环节,是应试教育的重灾区,不合时宜的应试教育窒息了师生的教育活力,必须改变,问题是如何去改变?我们工作站的初中学校校长们,就是要在刘校长的带领下,去破这个最难的难题,探出一条乡村初中教育的新路来。 一是要有教育理想。做教育的人总得有点追求,乡村教育崛起不要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应该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底,把“五育并举”落实到底,在五育并举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是要营造学术氛围。学校需要有精神生活,要满足师生的精神需求,积极创造推进学校教师的学术研讨氛围,让思想活起来。精神领域的问题不能用传统的物质手段来解决。 三是不断“走进经典”。校长们提出的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出现了问题,应试化机械化功利化的教育,必然让教师走向倦怠;而“走进经典”,通过突破认知,激发教师内在成长的快乐,让青春永驻。教师要不断学习,要更多去研究孩子怎么学,通过家访谈心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要善于吸收运用最新的学习理论成果,积极推进学科分层教学,最大可能实现因材施教。 教育定力来自于深度的教育理解,乡村初中学校的校长们要有信心,阳光雨露必将会更多洒向乡村,一条新的全面育人的教育赛道正出现在眼前,关键是我们认清楚,早准备,抓先机,如此我们就有理由坚相信未来的乡村教育前景一定广阔无垠。 7月10日,工作站核心成员来到浙师大附属天台大公中学继续开展学习交流。 上午,工作站成员夏积武校长作了题为《砥砺前行 乘势而上》的汇报。夏校长从今夕对比、学校优势、面临不足三点入手介绍了学校概况;从“强化理念认同、唤醒成长意愿、落实教学常规、深化校本教研、狠抓习惯养成”五方面阐述了学校的思考与行动;并提出现阶段学校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夏校长的分享不仅得到了刘国华校长的高度赞赏,也引发了学员间的热烈讨论。刘国华校长以 “思路清晰、措施扎实、注重研究、初显成效” 十六个字高度评价了夏积武校长的报告。 随后,杨优显科长以真实案例鼓励工作站成员要畅所欲言;王太标校长、奚圣伟校长围绕乡村名校建设,提出自己面临的瓶颈问题和困惑;工作室其他成员纷纷建言献策、积极探讨。 下午,刘国华教授为全体学员作了题为《基础教育政策与发展趋势》的报告。该报告分为三个部分。 一、国家新时期义务教育的改革点。从定标准、补短板、调生态、提质量四方面,聚焦政策和现实层面,深入浅出的解读了目前我国义务教育改革的具体内容 二、上海推进义务教育的思与行。从资源配置、发展机制、重点项目三方面具体介绍了上海推进义务教育的先进经验。 三、民办学校办学环境变化与应对。从政策调整、疫情影响、中美关系三方面剖析了民办学校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刘教授的讲座打破陈旧的理念意识,拓宽了视野、干货满满,在座的学员都获益匪浅。 台州市刘国华省级以上知名专家工作站成立于2020年12月,核心成员是11位来自我市各乡镇初中学校的校长。工作站建设周期三年,着力破解乡村初中特色发展问题,着力培养一批引领乡村学校发展的好校长。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