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事教师教育
『走进经典』教育引路人的爱与克制——台州市教师教育院开展读书沙龙活动
  • 日期: 2021- 06- 16 17: 00
  • 来源: 教师教育院
  • 浏览次数:
  • 字体:[ ]

6月7日,市教师教育院组织开展“走进经典”部门读书沙龙活动。此次共读由教师教育院吴老师主持,大家重点围绕《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第三、四章,结合《爱的教育》前九章,真诚分享读书感受,透过鲜活的教育现象思辨,交流对教育学内涵的独特理解。

教育时机

教育现象学关注孩子的经历与体验,关注每个具体的教育情境。在与孩子相处的真实情境中,我们会面临这样的境况:需要立刻对孩子的言行举止做出反应——这就是教育时机。正如一句网络用语“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面对教育时机,我们无法坐下来好好思索、查阅书籍、寻求帮助……在《爱的教育》一书中,可以看到文中的父亲对教育时机的精准把握,如39页,父亲看到孩子擦拭朋友弄脏的椅子,立马上前阻止并写信教育;又如89页,父亲看到孩子在回家路上碰撞了一位妇人,给孩子写信,借街路及其住民谈国民意识。如此总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把握教育时机?

把握教育时机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接触,正如文中所说“接触可能产生奇迹”。在具体的情境中,俯下身来关注儿童的身心,并赋予行为教育意义。这样的接触往往是双向的,我们教育儿童的同时,儿童也对我们产生影响,帮助我们成长。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的接触中要学会克制,既要做到随时在场,也应懂得在必要时撤离,进退得宜,允许试错。

每个情境时时刻刻都蕴含着教育时机,在实际情境中,对象、内容、我们自身都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这最考验大家的教育智慧。在教育时机中能不能智慧行动,最关键的两个要素取决于能否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能否对生活经历的背景十分敏感。

教育时机发生在具体的实际情境中,在每一个情境中都要求有所行动,即便这个行动是什么也不做。这里最重要的是把握三点:1.及时反应,勿失良机;2.选择行动(或不行动)是基于对教育本质的内在理解;3.要赋予行动(或不行动)教育学意义。

抽离出具体的情境,大家围绕书中两个颇受触动的概念继续展开深入交流。

引路人

范梅南从教育学的词源中,解读和引申出“引路”二字,并且有一段非常温暖、有力的叙述——他觉得教师要怀着同理心,用自己所有的经历和学识,手牵着手邀请孩子进入成人的世界。我们更多用“同行者”、“朋友”、“伙伴”称呼师生关系,这些词与“引路人”有什么异同?又该如何理解“引路人”?

艾瑞克·弗洛姆在心理学著作《爱的艺术》中对爱这样定义:关心、责任、尊重、了解。“引路人”也应该具备这四要素。爱是对所爱对象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如果缺少,就根本没有爱;真正意义上的责任是我对他人的需求所做出的积极“响应”;尊重是一个人对他人成长和发展是顺其自身规律和意愿的。作为“引路人”,我们要超越对自身的关切,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这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同理心或许是“引路人”所需要具备、且非常重要的素质。只有具备同理心,我们才能站在儿童的视角,理解儿童和儿童的故事。因此,修炼自身修养,拥有正确的儿童观,是做好引路人的基础。在这个前提下,引路人用自身已有的经验、学识去帮助和指引儿童,并与他们风雨同舟、温暖相伴。

教育学面向更广阔的背景,很多现有的方法和哲学无法直接予以手把手的指导。引路人无疑是具有教育智慧的存在,能够提供坚实的保障,帮助儿童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向。

“引路”意味着率先走在前面。他们向儿童承诺,不管发生什么,我都在这儿,你可以相信我。这蕴含着一个过来人的指引与关切,一个成人对儿童的保护与陪伴。这和《童年哲学》中“把儿童当成伙伴”的观点并不相同,后者强调对于前路未知的共同的探索与成长。

安全感

在范梅南的笔下,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普世的慈悲和怜悯。他看到在这个技术发达的社会中,还有许多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家庭结构;有的孩子生活在父母离异、分居、争吵的环境中,有的被忽略、被约束,有的甚至遭受虐待、暴力,他们的成长环境与安全、温暖、呵护这些词语背离。有的人很幸运,在学校得到补偿性、替代性的关爱,有的却可能终身无从疗伤。那么,如何理解安全感?我们又应该如何保障孩子的安全感?

儿童需要安全和保护,才能去冒险。成人有义务帮助孩子铸就人生温暖的底色,足够的爱是不可或缺的;当孩子遭受外界的冲击时,要及时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撑。当然,我们也需要使孩子接受一定的挫折教育。除去家庭,学校、社会也在构筑孩子的安全感时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对于家庭安全感的缺失具有替代和补偿作用,给予孩子信任、温暖和保障。

儿童的生活既需要自由也需要秩序。在致力于保障孩子的安全的同时,应注意把握尺度,给予他们受到控制的自由以及将自由推向前进的控制。成人既要始终相信他们可以造就自己的生活,也要对孩子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可能抱有耐心、忍耐和信任。

缺乏安全感,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外因,但追根溯源、细究内因,不难发现,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往往缺乏自信,内心不够强大;缺乏自主,不能自我调节;缺乏信任,人际关系紧张。当我们呼吁改变外界以保障孩子安全感的同时,更应关注孩子本身,而通过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无疑是很好的办法。他们在书中寻得人文关怀,浸润精神,养成宽容、善良等优秀品质,由内而外获得安全感。

本次读书沙龙通过抓关键概念,把原书中的几个字、几句话拆开揉碎,反复咀嚼;又把概念与生活体验、教学实践相结合,品读出教育观、儿童观的新理解和深意,真是意犹未尽。

“走进经典”作为台州教师发展的灵魂项目、铸魂工程,是台州市教师教育院致力推进建设的品牌项目。按照“最好的教育是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的理念,我们坚持身体力行,坚持把推荐给教师学习的经典自己先学一步,坚持把“走进经典”读书沙龙作为部门的常规学习项目。欢迎各位教育同仁一同走入经典,品读经典,将教育经典读透、读活,用经典改变教育、用经典润泽人生!


打印 关闭